第158章 炼丹吞服,浔阳许伯(求月票)
陆尘也能认真赶路了。 虽然因为救人,陆尘的赶路的速度也就慢上了一些。 不过,两千里的路程,陆尘没有走多少天。 三天之后,陆尘便来到了长江北岸。 “前方就是浔阳了。” 陆尘恢复了一下消耗的法力与神念,看着东方,前方正一座城池若隐若现。 “是的,神主,渡过长江,便是柴桑、九江之地了。” 人脸松说道:“杏林真人的传说,这里肯定会有许多人知晓。” 陆尘点了点头,随即朝着浔阳城走了过去。 浔阳成虽然比不过与一江之隔的柴桑、九江两城相提并论,可是此时正是汉人南迁之时。 浔阳城作为与南边的交通要道,此时也颇为繁华,不下于一般的郡城所在了。 此地人声鼎沸,过往也大多都是行客商人之类。 尤其是现在刘宋国朝建立不久,元嘉帝在位,虽在六年前被魏国占领诸多城池要地,可随着国力逐渐恢复,经济也开始繁荣。 而现在北朝之地,战乱纷起,倒是南方之地,却迎来了一阵和平时光,北方来人在此地扎根基,或者是想要谋求过江过活,也让此地变得更为繁华了。 陆尘寻到了一处客栈,进入其中。 待小二来上菜的时候,陆尘才找到机会问了一声:“劳烦问上一句。” 一边说着,还一边掏出来了一块碎银子。 小二十分熟络的将银子顺势摸进了袖口中,脸上露出笑容:“客官您说,在这浔阳城内,还不曾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呢,您是打听陶先生的故居呢,还是想要问城内的事情呢?” 陆尘没有理会其他事情,只是问道:“都不是,你可曾听说过董奉的传说?” 小二神色茫然:“董奉……乃是何人?” 他脑海想了许久,也未曾想到董奉是谁。 “算了,没事了。” 陆尘摆了摆手,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对了,你说的陶先生可是陶渊明?” 南北朝时代的名人少,姓陶的就更少了。 陶渊明刚好就是九江人,浔阳也是属于九江的。 “对。” 小二不禁讪笑:“小的还以为您是询问陶先生的事情呢。” 说着,他将自己袖子里面的碎银子拿了出来,略带不舍的道:“既然客官问的小的不知道,那这银子……” “与我说一下陶渊明的故居,这钱你便自己留下吧,去忙吧。” “谢谢客官。” 小二将一条纸条拿了出来,递给了陆尘:“给您客官,这便是陶先生的故居之地。” 很明显这种事情是常态了,连信息都是记录在纸条上。 陆尘看了一眼,上面写的是‘柴桑城南村’五个字。 “神主,这种小二或许是时下的事情知晓些,可是对于几百年前的事情,是不可能知道的。” 一旁的人脸松说道:“您要是去问的话,应该找一些士族去询,或者去问一些道观之类的。倒是陶渊明的事情,小的也听说过,一首《桃花源记》,让武陵成为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寻觅之地,都想要找到他笔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神主也想要找桃花源吗?” 陶渊明在现代这个时刻可是十分出名的。 因为在上年,陶渊明就去世了,因为他的去世,他的诗词文章也传遍了天下各处。 哪怕是人脸松这样的阴阳法界的鬼神,都对陶渊明十分熟悉。 “桃花源就算了吧,可能是和王家村人一样的可怜人弄出来的隐秘之地,后面的人都找不到,现在存不存在都不一定。” 陆尘摇了摇头。 这个时代的‘桃花源’可不少,为了躲避战乱,百姓往深山一躲,就过上隐居生活了。 可这对各地的朝廷来说,却是极其不好的事情。 毕竟,这些人一隐藏起来,朝廷就失去了税收与兵源了。 所以各国都有着一个法令,让各自麾下的良民去寻找山中的隐民黑户。 若是找到,还可领取赏银。 而朝廷找到那些隐居起来的百姓,能做些什么事情……不言而喻! 必然下场好不到哪里去的。 所以在陆尘看来,《桃花源记》说是陶渊明对于隐居生活向往,不如说是当下时代民众的映射才对。 当然了,这是这个时代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