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5章 油印法
    第55章油印法  瓜菜代只试着推行几天就在百姓之间引起种种猜忌。  王文龙也想不到这年代百姓对于新种植方式以及新作物的抵触情绪会这么强,继续这样推广下去瓜菜代肯定无法完成。  仔细向陈经纶了解他在福州传播红薯的过程后王文龙也发现这年代的百姓对于新作物的接受程度实在是太低了。  陈经纶自述,哪怕他在福州成功指导百姓种出红薯而且获得金学曾嘉奖,但是第二年继续种植红薯的地方也就仅限于他指导过的那几个村子而已,只隔了一条村隔壁村的百姓就不敢引种。  王文龙:“本地百姓想要自发的去种植新作物实在太难,也只有用宗教方法才能够打破他们的成见。”  听着王文龙的话,邓志谟眼前发亮。  “难为你怎么想出这样的办法来?”  王文龙笑而不语,其实这方法也是他从后世的经验总结而来。  后世在闽南一带为了纪念陈振龙从海外引进红薯的事迹,建了许多仙薯庙,庙中供奉的“地瓜公”就是带回红薯的陈振龙或者推广红薯种植的金学曾,甚至陈经纶也有陪祀的神像。  这些仙薯庙有些是民间自发建起来,但是官方也很快跟进,清代就明确记载有福建官员向仙薯庙供奉祭品或主持祭祀。  那些福建官员不太可能相信地瓜公的存在,但是知道只要给仙薯庙赋予神性,当地百姓对于这种作物的信心就会大增。  也就是在清代朝廷鼓励仙薯祭祀的年代,红薯种植也飞快在福建推广开来,可见这种方法是相当有效果的。  而且邓志谟作为江西人,对于闽南百姓拜野神的热情还不够了解,但经历过后世闽南文化的王文龙可是印象深刻,他相信自己这一套瓜菜代神仙一经推出,肯定能在泉州起到极大的推广效果。  “这些书稿一部分将作为神仙宣传的稿子,另一部分则发到各地的农官手中,指导百姓种植各种瓜菜代的蔬果。”  “想的的确周到。”  邓志谟对于王文龙的办法赞赏连连。  但一旁的王金贵接过书稿来看了一阵,却是委婉的指出难点:  “办法是好,但是不知藩台大人让多少刻字工来做这事,又能给多少工期?”  王文龙点头说道:“必须加班加点,顶多五天之内就要出第一批书稿,否则就来不及了。”  现在徐学聚已经将所有种子调配到位,甘蔗、冬瓜、萝卜的种植本来在当地就有些规模,种子倒好解决,马铃薯的种植徐学聚有些犹豫,但是王文龙却可以打包票。  福建的气温比云贵要暖和,本来就是马铃薯的南方冬种区,在王文龙前世福建的马铃薯就是阳历十月末到十一月才开始种,第二年过年前后收获的。  现在在泉州种下马铃薯还能赶上收获季节,只不过所剩时间也不多,顶多还有十几天的缓冲期。  听到王文龙要的如此着急,王金贵和邓志谟都是目瞪口呆。  “这哪里办得到?”王金贵直白的说。  王文龙拿出来的这一大叠书稿少说有上万字,而这年代的刻字工匠平均每天也就刻二百多个字,而且王文龙的刻板还需要包括大量精美的图画。  就这样一部书,哪怕是调动整个泉州的刻字匠至少也要花上半个月时间才能把这书稿的刻板打出来,这还不包括编辑校阅的时间。  看见伯父露出为难的表情王文龙笑道:“我今日叫你们两位前来就是为了这事。”  他带着两人一起走进作坊,王金贵和邓志谟进到作坊之时没有仔细查看,等走到近前才发现这个刻字作坊虽然也在翻刻书籍,但是却与他们熟悉的木板刻字作坊有挺大差距。  刚走到近前,就闻到一股浓重的松油味道,而那些在刻板面前忙碌的工人也不是按照两人熟悉的方式将纸蒙在木刻板上翻印,而是站在一台可以翻开的机器前。  两人只见一个工人手脚飞快的将那如同匣子一般的机器翻开,在合页下面放上一张干净的白纸,之后又将机器的上半页合上。  上半页的合页上放着一张已经被染黑的纸,工人用一只麂皮滚筒到旁边的油墨池中沾起适量的黏糊油墨对着那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简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目录 > 第55章 油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