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迁都之虑
黑熊封侯后径直返回蓝田,观礼的军队维持秩序,百姓、士人、大学少年们陆续散去。 敕使团队面面相觑,对于他们,连像样的招待都没有。 只能由钟繇顶上来,带着属吏迎接敕使团队到司隶校尉衙署内休息。 孔融去而复返,若无其事坐在韦端桌案侧旁。 关中贫瘠百废待兴,就连今日招待,也只是米饭、酒水、牛羊肉管够,至于其他山珍特产之类的,统统没有。 孔融见气氛沉闷,不由暗暗喜悦。 此刻的他,仿佛风和日丽站在岸边,双手环抱,看着这帮溺水的人挣扎。 韦端与孔融坐的近,微微侧身就问:“大司马又往何处去了?” “说是回蓝田,与家人庆贺。” 孔融从左袖中取出银印,捏在右手靠近韦端,悄悄递给韦端。 韦端接住瞥一眼,观察片刻印文,见是金简印文,就四个印文‘司直官印’。 又同样悄悄递还回去:“长史何人?” “崔均,崔州平。” 孔融低声一叹,没想到崔州平下手这么快,以崔州平的出身和履历,也当得起长史。 韦端略感遗憾,长史这个位置其实是最适合钟繇的。 只要钟繇肯低头,梁侯那里也肯接受的话,那钟繇就会成为长史,现在司隶校尉衙署里的许多人也就有了妥善的去处。 不过孔融能加入大司马公府,已经是极好的消息了。 虽然孔融是司直,干的是得罪人的工作,这也说明梁侯不像传说中那么提防、仇视士人。 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那个传言。 最多就是警惕、不喜欢全面发展的士人家族;就是那种宗族庞大,在地方上垄断兼并商业土地人口,在朝廷内获取高官厚禄,在士林则拥有清誉美名。 整个西州,就找不着这样全面发展的士人家族;哪怕如弘农杨氏,就在经济、人口、武力方面显得薄弱,算是比较传统的士人家族。 再如华阴张家、杜陵韦氏、杜氏,又或者其他如苏氏、耿氏之类,几乎都是传统的士人家族。 关东本就有豪强做大的历史背景和地形条件,这也是群雄讨董的基础所在。 不像西州,先是羌人为患;后来又是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再后来又是关中十部帅的崛起,传统士人家族没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至于黑熊为什么仇视关东著姓大族……以韦氏的传承阅历来说,多多少少能有一些猜测。 比如黄巾军初起之时,最先倒霉的是各地的宗室藩王、诸侯,许多宗室诸侯基本就被过境的黄巾军抹消了。 或许也是别的什么力量,这些侯完蛋了,财产也落到了黄巾军手里,兼并的土地失去主人,自然流转到了其他人手里。 黄巾军初起,灵帝还在死撑期间,就抓了两個藩王,还是朝廷方面派遣大儒去找张角谈判赎回去的。 所以黄巾军余孽与宗室残存力量勾结在一起,也不是不能理解。 反正这些人再怎么复仇,也跟西州士人没什么关系;以西州士人的力量,是没资格参与当年那场最终对决的。 韦端不想参与太过激烈的争端,甚至希望钟繇能带着这些年积攒的官吏团队平安落地。 钟繇死就死了,可他征辟积攒的官吏,可都是关陇英杰。 如果钟繇这伙人真要坠落火坑,韦端但凡多看一眼,都是对自己乡党这二百年里不公命运的不尊重。 此刻,韦端只想把自己大儿子塞进大司马幕府,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 甚至凉州的政务,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你越是把凉州那伙人当事儿,那反而是个事儿。 不当一回事,凉州反而稳定。 韦端的眼中,凉州精华就剩下天水一郡;其他各郡,真的是有心无力。 这些郡不是没有人口,而是编户太少,编户提供的税赋连郡县官署都难以维持,更别说是整治豪强,压制境内大小诸胡。 郡县长官不搞事还好,搞事的话,郡城、县城里那点残存的编户都保不住。 所以他这个凉州牧这段时间心安理得留在长安,他过得舒服,凉州人也舒服。 熬到关中一切步入正轨,有足够积蓄后,他这个凉州牧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