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南锣鼓巷
四九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这里是元大都时期修建的!后又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一度是达官贵人聚集地! 因它的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像一个驼背的老人,俗称锣锅巷!清乾隆十五年,改名为南锣鼓巷! 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这条巷子总长787米,宽8米,里面东西走向,分布着十六条胡同。 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南锣鼓巷95号院,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曾经是达官贵人的住所,如今已经被分成,十几户人家租住。 虽然历经沧桑,但是这座四进的四合院,仍然保留着当年的一些风貌。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影壁墙,上面刻着精美的图案。 绕过影壁墙,是一个宽敞的院子,地面上铺着青石板,左手边是几间倒座房、这里是外院。 沿着院子往里走,是二进院,院子比外院小了一些,但更加精致。 院子的中央是一座花坛,以前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 花坛的周围是一圈石凳,供人们休息。二进院的两旁是厢房,厢房一侧有耳房、这里是前院。 穿过二进院,是三进院,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枣树,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 三进院有主房,是这个院里主人的住所、两边也是厢房,厢房都分东西,一侧有耳房、这里是中院。 最后是四进院,也是这座四合院的主体部分。 穿过月亮门,院子的中央是一座假山,假山的周围是一圈水池,水池里已经没有水和鱼了。 水池的旁边是一座亭子,亭子里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供人们休息。 四进院也就是后院、有正房和厢房,后院正房居住的、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 两侧有耳房,应该是下人居住之地,厢房则是用来住女眷的。 主房都比别的房子高大,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当然厢房又比耳房高大,必须和下人住的有区别才行,当时的等级很森严。 他叫刘大壮,是个快三十岁的老光棍,每天的生活就是开着贷款买的车跑活。 他弟弟刘铁汉有本事,在城里买了房子,把父母接走了,老家就他一个人。 2020年,他因为一场车祸没了。 在他快不行的时候,血液顺胳膊流到了手腕,在他的左手腕处,有一只他戴了没几天镯子,这个镯子是奶奶给的,说是留给长孙媳妇的,父母都没有权利要。 这只镯子非金非铁,非玉非石,它发出幽幽的黑光,包住了他的头,在他咽气的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他再次醒来时,已经重生到了一个十岁的小孩身上,他也叫刘大壮。 而他现在的家在昌平镇的一条村,没有母亲,听村里人说,是和父亲去了一趟城里,只有重伤的父亲回来了。 从那以后,本来不爱说话的父亲就很少开口。 父亲的名字叫刘清泉,据说是因为奶奶喝过山里冒出来的泉水,才有了父亲的名字。 刘大壮是跟随父亲到地里干活,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摔倒,脑袋磕在了石头上,昏迷不醒。 一道黑光从他头顶落下,他的左手腕上多了一圈淡淡的胎记,不细看是看不见的。 而他的灵魂也换了个人,来自后世的一位快三十岁的光棍汉,占据了他的身体。 从那天开始,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只用了三天,伤就好了,本来瘦弱的他也强壮了起来。 当然,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父亲从镇里请来的大夫,看的是啧啧称奇。 他那不苟言笑的父亲,不经意间也会露出笑容,从此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1944年,刘大壮13岁,父亲听说里长以前上过私塾,就提着他藏了许久的酒和家里的两条腊肉,带刘大壮去拜访了一下。 不求他学成啥,只要能认得自己的名字就行。 本身就是农村孩子的刘大壮,也慢慢习惯了,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晚饭后又到里长家跟着识字。 学了大半年,里长说:“我会的都教完了,你以后就别来了。” 不来就不来,要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