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臣知罪。”一直跪在御案前的曹学士慌忙奏道,“臣任凭皇上处置!”
“曹振镛,你明知容安祸国害民,却不上奏朕,朕本该严惩,念你收留民女林素娟有功,就从轻发落。着革去紫韁及太傅衔,暂留御前行走,以观后效。”
“臣谢皇上恩典。”曹学士谢了圣恩,正要退下。
“慢着,”道光帝又道,“你不是怕得罪人吗?朕今天就偏让你去审理容安一案。那庆廉到底是怎样当上武状元的,林素娟告状,为什么屡告不赢?你都给朕查个水落石出,不管牵连到谁,都不准放过。若是再欺瞒朕,朕不会再饶过你。”
“臣遵旨。”曹振镛哭丧着脸退下。
道光帝又叫道:“英和!”
“臣在。”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英和立即出班。
“朕命你会同曹爱卿审理容安一案,不得有误。”
“臣遵旨。”
第二天,王鼎果然呈上奏折,道光帝看过赞叹不止,即命大臣们传阅,讨论。随后,礼部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出一套典章条例。
散朝后,道光帝留王鼎至养心殿长谈。君臣就察吏安民,惩治奸佞,水患治理,垦荒屯田等事宜进行讨论。
正谈得兴浓,御前太监常永贵来禀:“启奏皇上,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求见。”
“他这时候来干什么?”道光帝抬起头来叫道。
“宣他进来。”
曹振镛礼毕,道:“皇上,容安一案,臣已经审理完毕,特来奏明圣上。”
“今日早朝,你为何不奏,偏偏这个时候来?”道光帝被他扰了谈兴,有些气恼。
曹振镛看见王鼎也在,知道自己来的不是时候,急忙解释:“臣本想早朝时上奏,只是容安一案,牵连的大臣太多,不便上奏。”
“就是你胆小怕事,都跟哪些人有牵连?快说给朕听听。”
“臣遵旨,”曹振镛道,“此案牵连的官员太多,有兵部侍郎费阿章、兵部员外郎舒其明善,吏部侍郎王庆升,顺天府尹潘富贵,刑部员外郎吉泰等十多名朝廷大员。另外容安还犯有其他案件,牵连到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英和工部尚书穆彰阿及……”
“什么,英和也有牵连,”道光气恼起来,“朕还命他去审理容安一案。他是怎么牵扯进去的?”
曹振镛忙道:“二年前容安之子庆廉强奸民女王二红,致使王二红屈辱而死,王家家人到刑部大堂控告。当时任刑部尚书的英和受了容安五万两银子的贿赂,敷衍应付以和奸草草了结。”曹振镛说完从袍袖里拿出一张纸来奏道,“具体牵连到的官员名单在此,请皇上过目。”
道光帝接过一看,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人名,足有四十多人。不觉龙颜大怒:“真是天良丧尽,他们食国家俸禄,竟这样胡作非为,朕一定严惩不殆。”
“皇上说得是,是应该狠狠惩治这些贪官恶吏。”王鼎也气愤地道。
道光恨恨地道:“明日早朝,朕就命刑部处斩容安儿子,凡与此案有关的大臣一律革职拿问。”
“皇上,臣以为这样处置有些不妥。”曹振镛却提出异议。
“有什么不妥?”道光帝不解地问。
“这些大臣都是朝廷大员,朝廷各部、府、堂全仗他们支撑,如果将他们全部革职拿问。各部、府、堂衙门里连个办公的人也没有了。”
“朕就是将各衙门全部空缺,也要惩治他们。”
一直在沉思的王鼎也改变了态度:“皇上,曹大人说得有道理。吏治败坏由来已久,若要整治,也非一日就能见效,须得逐步进行。如果皇上果真将这四十多名大臣革职拿问,不光各衙门无人办公,恐怕还会引起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