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hap_r(); 送别使团,帖木儿王第二天召开了一个由王公贵族、朝廷重臣以及各军高级将领们参加的军事会议。在帖木儿帝国,这样的军事会议与成吉思汗时期的忽里勒台如出一辙。会上,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帖木儿王并不总是高高在上,他会和他的臣僚们一起讨论,集思广益,从而对下一步的征战目标做出详尽部署。至于会议上的决定,则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军队和百姓当中。之所以如此不言而喻,是因为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有军队和百姓参与。
当天晚上,我们所获知的会议结果是:帖木儿王发布了出征命令,要最后完成对脱克汗的征服。出征的日期定在回历七九七年四月(1395年2月)间。这是帖木儿王的习惯,冬季准备,春季出征。
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依旧繁琐细致,从战马的选择到行军的给养,从兵器的打制到情报的搜集,每一样,帖木儿王都要多次听取汇报,亲自检查。如果届时少了一根缰绳,都要对当事者和他的长官做出严惩。
出征前,所有参与出征的将士和百姓照例要饮出征酒,有些地方还要举行盛大的宴会。那真是既疯狂又悲壮的一天,帖木儿帝国简直变成了歌与酒的海洋,人们似乎必须通过这种狂欢的方式,才能提前对不可知的命运以及死亡进行祭奠。而一夜狂欢之后,我们便分成纵队依次出发了。可以说,我第一次对帖木儿军队的各种规则有所了解也是在这次行军当中。
行军之初,我们白天的行程基本以二十五俄里为限。为了搜索敌情,首先要派出行动灵巧而经验丰富的骑兵侦察兵在前方探路。行军时,军队的正面要保持三百至一千步的宽度,每队则以一百名骑兵、三百匹战马组成。队列的纵深要依据兵员的人数而定,有时队列长到能容纳近一千匹马。
一旦接近敌军,军队将一分为三,三分之二为本军,三分之一编为左右翼。帖木儿王的军队素以吃苦耐劳著称,无论是高山、丘陵、平原,还是有河流的地方,都必须做到进退自如。必要时,军队迅速驰骋,昼夜兼程,途中只有在给马儿喂草或进餐时才能稍事休息。
此间,出于隐蔽行动中的各纵队踪迹的需要,帖木儿军队主要采取了一种叫做“沿羚潜行”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一旦接近敌人,需先规定好下一步集合的地点和时间,然后分散去攻击敌人。这样的突然袭击往往使敌人不知对方兵力多少,袭来的方向,因此很难快速反应进行有效的抵抗。
除此之外,帖木儿王还有一个习惯——这样说大概不够准确——或许不如说,是帖木儿王亲自制定的军队法则:每一个指挥员,无论级别高低,哪怕是王子和贵族,都必须牢牢记住诸如战斗的编制、破坏敌人的防线、进攻和撤退等十二条规定。这是铁的军规,如有遗忘,定斩不饶。
另外一个法则是:每逢大战,如果敌人的兵力不足四万时,帖木儿王会派出四万人军队与之相对,这支军队由王子们指挥,安排经验丰富的将领予以协助;如果敌人的兵力超过四万人,则由帖木儿王亲自指挥。这时,帖木儿王会根据战场实情以及敌军兵力的不同,将他直辖的兵力分为四十队,其中精锐的十二队充第一线,其余的二十八队分为第二、第三梯队。帖木儿子孙的部队排列在上述四十队的右侧,帖木儿王亲属指挥的部队和同盟军,排列在右侧的前面。
一旦战斗开始,先由轻骑兵和前哨开始战斗,假如需要援军,则逐次派出两翼第一、第二梯队部队。如认为兵力不足,则由左、右两翼迫近敌人总指挥,伺机夺取敌军旌旗。如果这样还不能结束战斗,则派全部兵力齐出,全力一战。
虽然每场战役、每次战斗,帖木儿王投入的兵力不尽相同,但就帖木儿王的布阵来看,左翼和右翼军队的相对距离较远,中心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