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寻机歼敌,在大别山立足生根
义:“同志们,我们已到了大别山,由黄河边到长江,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
天空蓝蓝的,偶尔飘过几片白云。阳光下的邓小平似乎有些热了,他脱下灰军装,只着一件泛黄的短袖汗衫,又摘下帽子,露出了同所有的人一样的光头。经过长途跋涉,连日征战,他的面容明显消瘦了,两个眼窝深陷下去,颧骨更加凸出。
他喝了口水,接着说道:“党中央说我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英勇不英勇,还要看我们今后的行动。目前,陈谢兵团已挺进陇海西线,向伏牛山前进。这样,便以大别山、伏牛山和鲁西南形成一个掎角之势。在这种战略态势下,我们解放中原,把蒋介石逼退一条线,是有充分根据条件的。”
“其一,由于我们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出现陇海西线,加上陕北战场的攻势,蒋介石兵力不足更加捉襟见肘。现在尾随我们和我们周围的敌人总共有23个旅,不过1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被歼灭后再补充起来的。除此之外,敌人要想从其他地方再抽调部队是万分困难的。另方面,当我跨越陇海铁路,敌人错误地认为我们是被迫的行动,事前没有布置正面阻击,事后尾追又一直处于被动,这就是蒋介石战略上的失败,这就是蒋介石的致命弱点。他总是错误地估计形势,走臭棋。”
会场上荡起一片笑声。
“其二呢,再来看看中原。中原地区人口4,500万,物产丰富,本来是蒋介石的重要‘兵库’和‘粮库’。我们到这里便夺取了敌人的供给,加强了自己,使敌人的困难骤增。”
“其三,这个地区有我们长期革命的影响,人民受过革命的洗礼,内心拥护我们。但由于革命的四次转移,人民目前还暂时对我们采取观望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刚才,一位房东大娘就有这种担心,怕我们打不赢再走。毛主席也有担心。他说,挺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在周围兜圈子;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开辟出巩固的中原根据地。同志们,我们应该争取第三种前途。”
大别山立足生根
1947年8月29日,徐州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
副官处处长以不易察觉的脚步轻轻走进总司令办公室,侍立片刻,轻声报告:“总司令,吴绍周来电,请示刘伯承部进入大别山后,吴部的行动方案。”
顾祝同很不耐烦,挥挥手,连眼睛也没睁开:“请示我干什么?让他等委员长的训示好了。”
“是。另外,山东庆祝光复慰劳团求见总司令。”
顾祝同的怒气终于爆发了,一拍沙发咆哮起来:“什么光复?什么慰劳团?一群混吃白喝的蠢虫。告诉他们,我谁也不见!”
顾祝同的心情糟透了。这位在国民党军界中堪称最有风度、修养的上将,近来常发无名火,动辄训人,弄得总司令部上上下下一片肃杀。
他的确心力交瘁。一个多月里,为了对付刘伯承,他亲赴羊山集指挥作战,而后又往返奔波于商丘、郑州、徐州之间。先是煞费苦心揣摩刘邓部队的动向,接着全力部署围追堵截。结果,还是没有阻挡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顾祝同打从投军的那一天起就没这么窝囊过。北伐时,他率领的第3师出广东、福建、江浙、一路打到南京,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围剿共产党中央苏区时,他任北路军总司令,率部步步为营,相继占领黎川、广昌、兴国、宁都,进而挺进瑞金,逼迫红军放弃根据地,被迫开始长征。1941年,他在皖南略施小计,就把新四军整得几乎全军覆没,和共产党交手,他向来十分自信,可是这次……
顾祝同长叹,目光落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红木桌上有页纸,仿佛暮色中一张苍白的脸,纸上的一行行黑字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