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解放军即墨激战显神威
都不愿意打仗,人人都希望把大炮打成犁头,把坦克改成拖拉机。
但战争与和平一样,不能仅仅是一厢情愿。既然他蒋介石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奉陪到底!推翻蒋家王朝,才能有好日子过。
当时有一首战士诗歌是这样写的:
“雨淋精神爽,
脚痛斗志强。
官兵如兄弟,
齐心打老蒋!”
这首诗是当时一位参加解放青岛战斗的战士所写,他描写的是雨天行军的情形,很多战士的鞋破了,脚上缠着布坚持走;有的把鞋跑掉了,赤着脚追击敌人坚持战斗,有的不光脚板打了泡,还泡上加泡,稍不小心被碎石子咯着,就疼痛难忍。这说明当年条件差困难多,前辈们为我们打江山夺天下,条件虽苦却仍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所以才有了“脚痛斗志强”的诗句。
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青岛周边的守敌分崩离析,开始瓦解。
24日,青岛西海岸阴岛,国民党五十军二七○师八一○团团长杨瑞荃率部向我军投诚。
25日,国民党驻营上的十一绥靖区独立旅一团和二团一营,在团长韩福德率领下向我军投诚。
外围战结束后,部队经过几天的休整。
激烈的战斗一旦停止,枪炮声的短暂止息使战士们有一种远离战场的感觉。
这种沉寂对于战士是一种难奈的窒息。
就好像是疾跑中的戛然止步,惯性的作用所产生的力,使心身难于驾驭,部队一时难以适应。
许世友司令员主持召开了第一阶段战斗的总结会议。
等待着下达作战命令的三路大军,憋得一个个如同困兽一般。决心书、请战书一打一打地递到指挥部来,各连、营、团要求参战的电话也叫个没完。
解放青岛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24日,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决定,成立由十一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向明(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任主任,赖可可(胶东军区政委)、谭希林(三十二军军长)任副主任,贾若瑜(胶东军区司令员)任参谋长。军管会委员还有彭林、刘涌、王少庸、马保三、薛尚实、刘坦、冯平七位同志。
军管会办事机关由胶东军区兼任。三十二军兼青岛市警备司令部。军管会下设十六个部和一厅、一处。即市政、公安、文化、卫生、后勤、房产、生产、工矿、工商、财粮、金融、实业、铁道、港务、公路运输、邮电等部和办公厅、外国侨民事务处等机构,作为接管青岛市的职能机关。
另外,还下设了市南、市北、台西、台东、四沧、浮山、李村等七个军政委员会。
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是解放初期(1949年6月2日——11月8日)青岛市的最高权力机关。
胶东军区还于初春先后组建了警备第四、第五两个旅(各辖三个团),并在3月上旬动员了五万一千多名青年参军组成补充团,其中有十一个团升级到华乐野战军,七个连升级到中央警卫师,一部分人员补充了三十二军和军区部队。
军区还动员组织了数以万计的民兵、民工参加支援青岛解放,并抢修了三条通往青岛的公路,保证战时的交通运输。
这时军区的兵工厂已具相当规模,职工已达一万一千人,月生产各种口径追击炮六十门,掷弹筒五百多具,机枪、步枪五百多挺(支),各种炮弹十二万发、子弹三十七万发和大量的炸药,有力地支援了南下大军和解放青岛的战争。在作战物资的准备上,仅南海地区就为解放青岛的人民解放军,准备了三百五十多万斤粮食。
由于我军在思想上、组织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