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神层面上的内容都可抛开不顾;是一切繁琐小事造就了人生,而不是任何浪漫的理想或精神的追求,显见的是,即便最私人化的生存空间中也容不下一个真正的“我”存在。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他置身于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在毫不间断的生存的跌爬滚打中,难以有机会从容地听从于内心,而不得不坠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这同时也就注定了他已彻底丧失再度发展自我、抑或改变这种生存状况的可能。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人生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

    整个皆可看作是对这个过程的如实记录。刘震云显示出真正冷静客观的写实功力:他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这叙述看来如同现实生活本身,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有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并将主体情感的传达弱化到一笔带过的程度(如小说中常出现“辛酸”这个词,应是主体的感受,但却又总是被继之以“不把它放在心上”,于是这种辛酸的情感体验就被有意放过了),叙述者的声音最大限度地被掩盖起来,或者以程式化的语气和句式叙述,或者稍有感想也都被混同于人物的意识,并不显示出独立判断的倾向。与此同时,经验性的事件被不厌其烦地施以琐屑的细节描绘、反复的心理揭示,对现象本身给以质感充分、以至于令人感到处身其间的繁琐刻画。至于他所叙述的内容,则完全来自于现实经验,小林经历的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这样,刘震云真正写出了一个社会生存中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人间。

    这样理解,似乎很容易会得出刘震云既是运用了凡俗化叙事(或说是“草民”叙事),也就是向凡俗心态认同的结论。这可以被看作是社会上现实境况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压迫,也是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软弱、存在着巨大的不完善性与不坚定性的证明。但是问题也许还可再深入一步去看。刘震云这样不动声色地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一切(包括生存的可悲处境,主体精神失落的必然趋势等),事实上也就是有效地体现出了他的人文意图。这里我们应该看清的叙述中除了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之外,比较一般新写实小说而言,还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文本叙述的所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所有这些都被揭露为无价值,正是这无价值本身构成了人生的沉重,而这种沉重看起来则是极不合理无比荒谬的。这种讽刺精神的存在其实还是由文本内含的知识分子人文传统所支配的,它是“来自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则的绝望”[8] ,在根本上是社会人生的大悲哀。尽管的叙写是这样的低调和平淡,但绝望的情绪还是曲折地传达出来,由此也就意味着这篇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立场艰难的保持,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对现实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处境的荒谬,这便是体现出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