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鸡肋
军有朝一日终究会陷入绝境……
曹操屯兵数日,进退不决,心中甚是闷烦,整日将自己关在营帐内,手支着腮帮子冥思苦想。
庖官战战兢兢地运膳进来,随即退下。
曹操取下盖子,碗里盛的是他特别耽爱的鸡汤,可是咀嚼在口,却如同嚼蜡,毫无滋味。他正拨开鸡肋送汤入口中,夏侯惇进来禀请夜间口令,曹操若有所思地随口答:“鸡肋,鸡肋!”
于是夏侯惇传令众官,当夜口令都称“鸡肋”。
众将官都觉奇怪:“鸡肋”二字是何含义?唯有行军主簿杨修却召集自己的部下,吩咐道:“各自收拾行装,做好准备,只待一声令下便返回邺都!”
夏侯惇大为吃惊,问杨修:“为何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杨修回答道:“以今夜口令‘鸡肋’,便知魏王不日即将退兵——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我军进不能胜,退则恐人耻笑,正如口中含着一根鸡肋!魏王明知留在此地无益,不如早早收兵归去,故已下决心班师回邺都了。”
“你真深知魏王的肺腑啊!”
夏侯惇佩服不已,于是又悄悄转告寨中诸将,各自准备行装。
当夜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寐,深更手提钢斧,在寨内四下巡察。
“夏侯惇在何处?”曹操忽然面露惊诧,唤人去寻夏侯惇。夏侯惇一进帐,曹操便劈头问道:“你的部下为何都在私自收拾行装?”
“主簿杨修察知魏王有欲归之意,故我等皆事先早做准备。”
“什么……?!杨修?传令杨修进来见我!”曹操双手拄着斧柄,眉头紧锁,又惊又怒。
杨修拜伏于地,面无惧色地解释道:“魏王传令今夜口令为‘鸡肋’,众人皆不解其意而疑惑,在下玩味其中之意,才叫人做好归返的准备。”
“谁说‘鸡肋’是这个意思?!”曹操咆哮一声,回头望着夏侯惇下令:“扰乱军心者,按军律斩首!”
一片晓寒中,杨修的首级已经高高悬在营门之上。可怜昨夜的倜傥英才,今日却已化作冤魂!
杨修一生,着实充满了奇彩。只不过其人恃才放旷,且才气远远盖过曹操,常常令曹操深感恐惧,因而渐生忌恨。其实曹操早就有杀杨修之心。
曹操曾于府后建造一花园,移植众多花木,仿佛常春之园。某日,曹操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是出园时提笔在门上书了一“活”字。群臣及造园师皆不明其意,适逢杨修经过,便向众人解释:“丞相嫌园子太阔了,宜稍加改造,精致为好。——若问为何?门内加一‘活’字岂不是‘阔’么?”于是重新改造一番,料理停当后又请曹操前往观之。曹操大喜,问:“是谁知我心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脸上喜色顿时不见。
曹操受封魏王后,急切欲立世子,开始暗中观察诸公子才能。一日,曹操吩咐近侍:“明日叫长子曹丕、三子曹植出邺城,同时严令门吏不得放出!”次日,曹丕来到城门被门吏阻挡,无奈只得返回;不一会儿曹植来到城门前,门吏又欲阻挡,曹植发怒道:“我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拦!”竟得以出门。曹操闻听后,对曹植大加赞赏,后来却得知原来是曹植的老师杨修暗中传授,不觉泄气,同时也对杨修产生厌嫌。
杨修还曾为曹植作《答教》三十余条,只要父亲曹操有问,曹植即依条答之。曹操每次以军国之事问曹植,曹植均对答如流。
曹植有杨修这一后盾,凡事都较长子曹丕更胜一筹。这使得自以为世子非我莫属的曹丕大为沮丧,时不时在曹操面前诋毁杨修。
——任杨修再有才气,也绝不许你这个奸佞之臣擅自插手我父子世嗣问题!哼,早晚有一天,看我不收拾了你!
谁也不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