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吴国的热情
chap_r(); 让我们掉转目光,看一看南方吧。
东吴在其后是如何取得和发展的呢?
首先,对这几年试作一个比较:
曹操完成了攻略北方的大业。
刘玄德则与其相反,不断处于逆境,从而不得不隐忍不发,苦苦地寻求生存之道。最后终于说服孔明走出草庐,得到了天下奇才。
曹操占据了面积广大的华北地区;刘玄德从山野中得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两者相比,孰大孰小,在没有看到结果之前,是不能轻易作出结论的。
在此期间,吴的发展,始终以文化领先,并不断地充实它的内容。
在先主孙策之后继位的孙权当时还非常年轻。他比曹操小二十七岁,比刘玄德小二十岁。
由于南方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众多知识人才齐聚于此,使得江南文化异常繁荣,进而带动了军需、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时为建安七年,即孔明初出茅庐前六年。
一艘美轮美奂的官船,桅杆上挂着许都官府的旗帜,从扬子江顺流而下。这艘船载着朝廷派遣的使者。
使者一行住入吴会的宾馆后进入城中,向孙权传达了曹操的旨意。
使者道:“由于阁下的公子年龄尚幼,故请让您的长子这次随我去许都,让他在朝廷接受教育。成人之后再担任官职,这是天子对阁下的一片关爱之心。”
从这段话的表面意思来看,似乎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但就其实质,毋庸置疑就是将孙权的长子当做人质。
吴国的孙权当然也深知其中奥妙,他恭恭敬敬地感谢朝廷的恩命之后,得体地回答:“这事容我同家人商量后再作决定。”
孙权巧妙地采取了拖延战术。
其后,曹操方面多次派人来催促孙权把长子送往许都。
此时的曹操拥有整个朝廷,具有绝对的权力,所以对于他的命令不能不一味地延宕敷衍。
“母亲,您看我们该怎么办?”
孙权最后不得不和母亲吴夫人商议此事。
吴夫人答道:“你的手下有众多良臣,为何不在这种时候召集群臣商议呢?”
孙权仔细一想,也认为兹事体大。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长子的去留,而是如果拒绝把长子送入京城当人质,势必意味着与曹操的势力反目成仇。
于是,他在吴会的宾馆举行了一个大规模的会议,召集群臣商讨此事。
东吴的贤能之士几乎济济一堂,他们是:张昭、张纮、周瑜、鲁肃等宿将,还有彭城的严曼才、会稽的阚德润、沛县的薛敬文、汝南的程德枢、吴郡的朱休穆以及陆公纪、乌程的吾孔休等人。
曾被水镜先生与孔明并称为“伏龙凤雏”中的“凤雏”的庞统,当时也躬逢其会。
除此之外,与会的还有汝阳的吕蒙、吴郡的陆逊、琅琊的徐盛等人。一时间,群贤毕至,良臣如云,充分显示了吴地人才济济、新人辈出的兴旺景象。
“现在曹操向我们提出了派人质的要求,其意在于把东吴作为普通的诸侯对待。如果派遣人质,就要向曹操宣誓服从。如果我们拒绝此事,就意味着与其敌对。现在我们正处于极其重要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应对,请各位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
老成持重的张昭以会议主持人的身份,首先起身点明了会议的主题。
会场上,文臣武将相继起立发言。他们各抒己见,论说利弊,提出了种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有人说应该送长子去许都,也有人主张不该送。
会议最后形成了两派意见,讨论半天也没有结果。
“请允许我周瑜说句话。”
周瑜终于打破了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