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
[8]德波林(一八八一——一九六三),苏联哲学家。一九二九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三十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误。
[9]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见本卷第57页注[7]。
[10]米夫(一九○一——一九三八),苏联人。一九二八年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兼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一九三○年冬到上海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在他的支持下,王明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
[11]王明,见本卷第47页注[16]。
[12]赫鲁晓夫,当时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3]《布尔什维克》,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创刊,现存的最后一期是一九三二年七月出版的第五卷第一期。
[14]《实话》,由中共中央出版,一九三○年十月三十日创刊,现存的最后一期是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出版的第十三期。
[1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见本卷第320页注[5]。
[16]见本卷第320页注[4]。
[17]杭州会议,见本卷第362页注[3]。
[18]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九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改进商业管理体制、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同年十一月十四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十四次会议原则批准这三个规定,决定自一九五八年起施行。
[19]七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见本卷第98页注[3]。
[20]见本卷第129页注[12]。
[21]见本卷第129页注[11]。
[22]抗美援朝战争,见本卷第45页注[2]。
[23]杜勒斯,当时任美国国务卿。
[24]协作区,见本卷第363页注[9]。
[25]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2页)。
[26]参见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6页。
[27]三八线,见本卷第66页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