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他到北方寻出路
在各地兴起。中国的农民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朝廷派官兵镇压,地方组织武装“保家”。段现乘机而动。不想,他竟成为淮军的统领。爷爷的经历,隐约告诉段祺瑞一个道理:科场之外,升官还是有途的……
前天晚上,娘在灯下为他收拾行装,一边又唠叨着,要他好好做事,将来混一个像爷爷那样的前程。段祺瑞对娘说:“娘,你放心,我会像爷爷那样出人头地,混个模样。我还要比爷爷混得更好。”娘惊喜地望着他,说:“你能比爷爷混得更好?”
段祺瑞点点头。
“爷爷混到统领,官不小了,也不容易,你能比爷爷还好?!”娘不相信。
“娘,”段祺瑞叙说抱负和理由了:“你是知道的,我比爷爷念的书多,知道圣人的治国安天下道理多。再说……”
“说什么?”娘急问。
“我跟爷爷出去的时候,爷爷咋办事,我都记住了;爷爷见到大官时,该咋办,咋说,我也记住了。官场上就那副模样,一学就会。”“什么模样?”娘有点惊讶:小小年纪,尚未出门,就把事情看得那么容易,这不好。娘说:“你说说,我听听。”
“娘,”段祺瑞知道自己把话说过头了,忙说:“这样的事,只能心里明白,说是说不明白的。”
“那为啥?我不信。”
“天底下的事,万样干般,一样事就得有一个办法。不能用一个办法办许多事,得会随机应变。”
娘还是皱着眉摇头。但是,她知道这是说不明白的事,于是,就变了个话题。“好好,随你自己逢事去想主意吧。”娘笑笑,了事。拜过祖坟之后,娘拍拍启瑞因跪拜身上沾的泥土,然后说:“咱们回去吧。”
du8.com版权所有
母子二人进村之后,并没有回家。娘却领着启瑞朝一个小破门楼走去。
“启瑞,”娘说:“咱去看看沈老先生吧。明儿,便想让这位沈先生领着你出门去。”
段祺瑞点头答应。
沈家,在大陶岗村,像他们的门楼一样,是个败落的家族。早在嘉庆年间,祖上还做过知府,那时很兴旺。嘉庆朝末了,知府被罢官了,家便败下来。到现在,这沈家是知府的孙子沈庆珠撑着,但是却一贫如洗,只剩一个空架子了。沈庆珠沾着祖上的余光,还保持着一个“沈先生”的名称。沈先生是花甲过了的人了,早年虽然中过秀才,只是以后再没有发展。别看家败人窘了,毕竟是有过门第的人家,为人处事,处处都讲个“礼”字和“义”字,颇得邻人们的称道。常言说得好,家败如山倒。沈家的日月一年不如一年。沈先生放不下秀才架子,先是卖祖宗的田产,后来卖祖宗的什物,艰难地维持生活。又是俗语话,坐吃山空。眼看着祖上一片家业便吃光了。沈先生读书人,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看馆教孩子又无地方,日月越是不行了。此时,好心人便劝他说:“沈先生,京城中不是还有几家老知府大人的故旧么,该去投投。凭哪一家讲讲旧交,手指缝里漏出点儿,还不够你安度晚年的!去吧。”还有人劝:“听说天津卫、济南府都有老爷子的门生,官儿还不小呢。上门找找他们,总不至于拒之门外。”
沈先生是读书人,上门打“抽风”的事原本是不愿干的。男儿膝下有黄金,怎肯低首去求柴米油盐!可是,沈先生毕竟是山穷水尽了,万般无奈,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决定北上一次,无论济南府、天津卫,或北京城,难得有一二家给个笑脸,也就满足了。沈先生打点点路费,正准备动身,就在这时,段祺瑞跟着娘走进来。破门楼下的两扇门虚掩着,娘轻轻地推开,抬步进去。见沈先生正坐在梧桐树下看一本什么书,便凑到跟前,按照平素世交,轻轻地叫了一声:“沈大叔!”
沈先生仰起苍老的脸膛,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