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也清楚,那位受人尊敬的老猎人的旧情人,就长眠在冰窟中的密室里。为了不干扰死者和生者,所有知情者都自觉保守着这个秘密。
这里又要再添加一项补充:和那一处横梁相连的那块玻璃,也故意安装成不甚牢靠的样子——之后乌鸦会撞击这块玻璃:它并不能够将那么一块厚玻璃撞碎,而是只能顺着横梁有洞那处预留的一丝裂缝让玻璃裂纹扩大一些。这块玻璃的破碎,按照剧本的设定,是应该在被乌鸦撞落到储物柜上之后,才会被摔得粉碎。不过,在观众的眼里看来,这两点间的区别应该不大。
这一版本的编剧是我——怎么看也都是一个庸俗的故事,只是在某些细节上故意和我们及他之间的关系相对应:这番苦心显然没被他理解。或许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感叹了片刻,因为他的注意力全放在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上了,对幕后的故事全不在意。
此次仍沿袭第三幕时的记录方式。以时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可以降低情节结构对注意力的需求,将重点放在思考细节上。
木匠在前天已经去过一次。根据估算过的木屋容积,他带去了一罐在释放后能使屋内的平均浓度达到约千分之十五的一氧化碳,那些是弩匠在他的书房里,使用启普发生器制造和提纯过的。和市售的瓦斯气不同,这种自制的一氧化碳并没有任何示警味道,是完全无色无味的。
在他离开了大约二十分钟后,弩匠受了我的嘱托,追随着他那快要被新积的雪覆盖的脚印离开了村子。因为风雪的缘故,就算是乐观估计,这趟行程也需要大概四到五个小时——也就是说,他们会在今天中午先后抵达小屋。
——《阿巴忒尔:远古之魔法》,七分之四节
当然,作为负责任的导演,我也安排了应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剧情:女孩已经做好了回答“为什么是‘穿红色裙子的女人’”这个问题的准备。相应的魔书、可供考证的页码数、和作家先生手中那张照片相同的画像……这些都放在房间里伸手可及的地方;木匠和弩匠也都背好了“诱导谈话”的内容。虽然这些情节并未用上,我也丝毫不觉得可惜——因为靠作家先生主观能动性推动的剧情才是上佳的。
译:由谜中之谜引出的推论即是,那些每日为其热望虔心祈求之人,是不应遭到拒绝的。
这也符合我现在的状态。
故事外的事实则是:这孩子在湖边练习绘画的魔法阵,是她的女巫母亲教给她的——那些满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咒文,是传自古罗马的妖法基础。至于具体的作用,宿屋主人并没有对我明说:这应该是她们家族的禁忌。
至于不留下足迹的方法,可以使用细跟高跷,可以收集屋瓦上的积雪倒退填坑、也可以一早就放弃舒适烤火的打算——在荒野上掩藏自己足迹的方式数不胜数,一个老猎手根本没必要让一个外行来教导他:他自己就可以发挥得很好了。
另一方面,屋内的一氧化碳浓度,虽然因一夜的静置而略微降低,但烧柴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不同的浓度对产生嗜睡感的时间,以及加诸于人体的中毒效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弩匠的指导下,我们做了几次实地模拟,以求不会发生危及人生命的意外:这或许也是我现在感到心神不宁的原因——因为意外总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他没有被断断续续的钢琴独奏声吸引,而是向着我们藏身的方向走来,剧本就会走另一套模式:我们会像非洲部落的蛮人那样,将刚刚从麻醉中醒来、走路像喝醉了酒的水手般的作家先生用结实的绳子捆绑起来。然后,我在前方领头,而另外十一人则将他高举过头——作为活祭的祭品,他同样也会被安置在冰棺的旁边;那块遮布由我来掀开,然后大家同时发出无声的呐喊……
在放下那张纸后,五幕的演出都已结束。
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