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六十万。”
“恐怕这是制造出在以五百万为限的最高限额保证合约上签字的假象的欺诈行为吧。”
“嗯,是吧。”
“嗯,现在也有许多起这种官司。但全都输了。连带债务者被要求在借贷会签文件上签名盖章,但道德贷款把他们叫到接待室,急急忙忙站起来让他们一口气签十几张文件,所以就算其中附带着最高限额保证合约说明的条文也会看漏掉。说不定,那边的员工是故意把文件做得容易看漏掉的。”
“唔。”
“被起诉的话也很麻烦,这文件上连最高限额保证书这个词的说明都详细周密地写了进去,这种做法也是道德贷款的惯用伎俩。法官一定会被这骗过去的。”
“是吗?”
“嗯,这种做法触动了同为文件方面专家的优越感。这是种因为你们是门外汉才看不懂的言语外的连带感,所以法官一定会判道德贷款赢。
“签名盖章时,他们会向对方巧妙地隐瞒‘所谓最高限额保证,是指在保证金额的范围内保证债务’的说明。然后说这数字是随手写上的,不要担心,并让他们在写着五百万的文件上签名盖章。这样一来,法官就会觉得是签名盖章的债务者的过失。于是就会一下子向保证人索要四百几十万的金额。
“除此以外,道德贷款还会在法庭上说事先已在电话中确认过,也给当事人发传真确认过,并伪造出传真的发送用纸,在法庭上作为证据提出。事实上并没有发送过这种传真。”
“真过分啊。”
“的确过分。而且公司里还会找人演接确认电话时的保证人,实际上则根本没有打过那通电话。法院是偏重书面主义,所以先强调外行人不懂文件的情节,再把这些伪造证据给法官看,就会有触动法官的优越感的效果,就能百分百赢官司。目前为止,道德贷款在法庭上的胜率是百分之百。这状况将来大概也不会改变吧。法官也有种道德贷款是上市企业的信赖感。”
“法官是这种人吗?”
“没错。”
“你大学是经济学部的吗?”我问。这些都是我完全不具备的知识。没想到武智的表情有些惊讶。
“欸?嗯,经济学部的经济学科,虽然没怎么上课听讲过。”他说。
“唔。”果然念过大学就是不一样啊,我想。
“你的父亲也是保证人吗?”我问。武智摇了摇头。
“我父亲的情况不一样。我父亲不是保证人,而是本人直接借款。因为银行弃他不顾,所以明知那是放高利贷的,也只有去道德贷款。接受贷款的时候,因为父亲事先是知道这家公司的不良传言的,所以他说要仔细看看事由事项确认书。不过这文件中有一行‘还款不主张应用利息限制法,请确认’的文字。”
“利息限制法是?”
“是规定贷款时如果本金在一百万日元以上,那么利息以百分之十五为上限的法律。将来这个数字说不定会有变动,不过目前就是这么多。但道德贷款却征收百分之四十的利息。这显然是违法的,不过如果事由事项确认中有这一行文字的话,那么就是认可了再借的。”
“果然还是看漏了吧?”
“但并不是这样的,我父亲主张绝对没有这一行文字。他说文件是伪造的。但法院判断,一家正规的上市企业怎么会伪造这样的文件呢,于是轻易地驳回了父亲的申诉。”
“真过分啊。”
“利息限制法之类的条款似乎是签名盖章后再印刷上去的。”
“欸!”
“真是造假得登峰造极啊。不止这样,国家还接受了道德贷款之流的提议,现在国会上正审议要将惩罚性的利息上限从百分之十五放宽到百分之三十。国家竟在做这种事啊,真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