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五章 新的架构(一)
人类社会,便可以视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个由人类个体构成的系统,不断和外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嗯,就目前为止,可以归根结底地说,是不断接受着太阳风的滋养。在高时间尺度下去看,人类社会的制度的一次次变革,就像贝纳德对流的产生一样,本质上是能量输入的量变引发的质变。如果要换成是更容易理解的说法,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质变。需要注意,或者说值得感慨的是,贝纳德对流的出现,在宏观上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人类社会的变革却是长久而惨烈,持续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拉锯。但这没什么不对:以人类个体的眼界去看待这一切,天然就是微观的。微观层面的剧烈变革,在宏观层面的视野下,只是忽然而已。微观和宏观的研究,两者综合起来,就是社会科学。”

    “很显然,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研究,心得与总结,大多数都是在人自身的角度,微观的角度出发,很多自称大格局的视角,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脱离微观。微观的研究,既是应该的,却也是不完整的。《孙子兵法》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里的利,既是短期的利,也是长期的利,而结合刚才提到的红皇后假说,归根结底,应该是长期的利。再进一步说,考察人类社会的运行,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既要考虑微观的利益,也要考虑宏观的利益。微观的利益偏向于每一个个体,意味着下限,如果不能保证维持一种制度所需要的规模的个体的利益,那这种制度连运行都做不到,这样的案列,历史上比比皆是;宏观的利益偏向于整个社会集体,意味着上限,如果不能追求更长远更高效的发展生产力,那这种制度必然渐渐导致整个社会的固化,最终成为一潭死水,这样的案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近代被西班牙人灭亡的阿兹特克帝国,至今仍然存在的印度种姓制度,都是例子。”

    “在当今这个时代,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人类个体的群体集合的基础,由国家、民族、文化圈等概念所分割。如我刚才说过的,在我们中国,这三个概念基本是一体的,这在全球的大国中,是独特的。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国家的时候,没有必要奉外国的既有经验为圭臬。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确保微观层面的下限的基础上,尽力追求上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诸多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圈之间,脱颖而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有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觉悟。这既是一种豪情,也是一种冷漠。所谓大爱无情,道理淳朴而残酷。”

    “可是,我一开始就说了,在追求永恒的目标下,自我掌控之外的发展,是必要的条件。人类社会的运行基础是一个个个体,个体都有寿限。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一口气说到这儿,毕文谦终于停顿下来,坐直身子,喝了喝水,偷偷看着黎华低头速记的侧脸。

    那是专注的模样,一不小心,就看入了神。

    直到黎华等了一阵,忍不住追问:“……什么问题?”

    “啊,黎华,你看过《鹖冠子》吗?《鹖冠子》里有一篇《世贤》,有一段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其中,扁鹊谈自家兄弟三人行医,原话是:‘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这显然是以行医喻治国。那么,你觉得,真正站在执政者的角度上,扁鹊三兄弟,哪一种是最正确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漫步歌神路简介 >漫步歌神路目录 > 第六百一十五章 新的架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