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明上河图
的话来。
杨易将一直肥壮的鸡腿递给将脑袋快要探到碗里“端“笑道:“丫的再不给你吃,你那哈喇子快流一桌子了。”
端憨厚的一笑,先接过鸡腿一口塞到嘴里,再去接触母亲责怪的眼神,母亲也只能露出一脸欲哭无泪的表情,引得一桌人哈哈大笑。
杨易和刘文徵碰了一杯酒,刘文徵起身要为杨易倒满,杨易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来。
“我刘兄,我见你满腹经纶,亦非古板之人,何不考个功名入朝为官呢。”杨易一抬手示意饮尽杯中酒。
刘文徵一怔,一口将酒引尽,无奈道:“以前我还随父在云州之时,也是励志要高中榜举,以父亲为样,做一个对得起地心的父母官造福于民。然而云州事件过后,朝廷所为实在让人…”
道此处时,一旁的妻子轻轻拽了下刘文徵的衣角,唯恐他出一些不好的话来,毕竟面前还坐着一个皇帝的儿子。
杨易也不介意,抖了抖手中的酒杯道:“你们读书人有句话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我却还知道一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观察的对错也是不同。比如井底蛙困而观,这就是最直接的观事角度问题,你为何要坐在井里,而不是站在上面呢?“
刘文徵苦闷的摇了摇头:“百无一用是书生,,,想来我除了会读书写字之外,确实别无他用。“
“有无功名在身似乎并不影响你去创造更多让人向往的事情,你喜欢画画,可以画山画水,画虾,画鸡蛋。”
着杨易指了指阁窗外的大街:”我知道有一副传世精画,画的就是这大街上的贩夫走卒,形形色色,现在看来你想画着这样的佳作可能性远远大于国子监里那些所谓的高雅文人们,因为你本身就是其中一员,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这条街。“
“画这条街?”
“对啊!画这条街?,,,等等,画这条街!”杨易忽然眉头一紧,起身打开阁楼窗台,大街上喊卖吆喝的吵杂之声瞬间充斥众人耳间。
杨易半掩隔窗,手腕依搭在窗沿边,食指轻轻上下击打,望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来回穿梭。
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社会那么快节奏生活,大部分人懂得如何去适应自己的生活。
走卒势力,行人步撵,贵人阔慨,文人儒雅,每一丝细节都有着这个朝代或者这个时代的特有性。
“九…九皇子?发生什么事了吗?”刘文徵走上前来看了眼出神的杨易,又望了望繁琐的大街,似乎没有什么异常。
杨易也不答话,似乎正在想什么事情,眉间变化异常,也不知喜是怒。
半响,刘文徵正自奇怪,以为这位九呆子又犯病了,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杨易转过头来看了眼木讷的刘文徵,又看了眼后面有些害怕的绣娘,似自语了句。
“清明上河图!纺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杨易原地踱了两圈快步,沉思片刻抬头看着刘文徵笑道:“刘兄,在下有个不情之请。“
刘文徵夫妇两互相看了眼,有些不知怎么回答,一个皇子向自家寻求帮助,可不是硬着头皮一点头就能了事的。
杨易见二人为难,哈哈一笑,回到桌前,示意夫妻两都坐下,将三碗酒都酌满道:”放心二位,此事虽然有些难,但却是件好事,若是不出意外,刘兄不但能赚足财钱,还能千古留名。”
刘文徵闻言身子一直,自古以来读书人并非人人都爱财,但若能有一件事或者一物作品能使其千古留名,恐怕没有谁能不感兴趣。
杨易端起酒杯饮了一口酒,组织了下语言道:“刘兄,我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人都和我们一般,有一位画师,画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