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右”重新分配,集中力量要打技术翻身仗
水平我还不知道,一到关键问题从来不含糊。
邹晓风说,用不着给我戴高帽。你那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找个时间还是要在支部会上议一议。光你我心里有数不行,取得大家的支持很重要,别总想一个人过五关斩六将,跟关老爷学就免不了有一天会走麦城。邹晓风是想趁他听得进话时,足足实实泼他一盆凉水,怕他发起热来忘乎所以。
李宪平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宏伟计划的第一步是想由改造机加工车间的生产环境开始。其次是更新一部分机加工设备,提高机加工程度。
曙光厂机加工车间的噪音能传出很远,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公共汽车站都听的见机器响。李宪平初到曙光厂时最怵的是到这个车间来,十几台大大小小的电锯、电刨,打眼机汇成的声响刺耳得利害,能搅得人五脏六腑都难受。由于当时大部分机器没安装吸尘设备,车间的粉尘如同下雾一般,干上半天人就像个“雪人”了。如今李宪平已经司空见惯了许多,虽然这里的响声依旧,但“雾”小多了,很多机器都安装上了吸尘设备。只是吸尘效果不太理想,干上半天,工人们的眉毛,头发依然全是白的。孙长喜也承认,正在使用的这套吸尘设备当初搞得太简陋了。
李宪平决心更新改造设备,从治理车间的生产环境入手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恶劣的生产环境既有害于职工的健康,也难以留住人。这两年,写了申请要求调动工作的属这个车间的人多。有路子已调走的也是这个车间的人多。
为了开阔思路,打开眼界,李宪平亲自带队,先后组织了机修车间的二十多个技术骨干到光华木材厂,北京木材厂及技术革新改造较为成功的南郊木器二厂参观学习。参观后,李宪平亲自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激发起大家开展技术革新的热情。
大厂由于设备较为先进,技术人才多的原故,其优势显而易见是很自然的事。但其规模与曙光厂难分上下的南郊木器二厂在技术革新,改造取得的成绩却令参观者吃惊不小,那里的技术人员与工人自己动手先后制成的燕尾开榫机,净面机、多头打眼机、打蜡机不仅效率高,而且操作安全简便,与曙光厂的设备一比就会觉得比人家差了一大截。一了解才知是人家的技术力量雄厚,这个厂地处城区容易留住人。
参观后的座谈会开得十分热烈,李宪平的讲话带有很大的鼓动性,他讲过后,争先发言的人很多,使本准备只开一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开了将近三个钟头。
李宪平说,参观木器二厂的时候,我偷偷地留意了一下大家的表情,发现羡慕人家的多,表情不大明显的也有一些,唯独表现出很不服气的只有一个人,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不是别人,就是咱们的老孙!
大伙儿的眼光一下子全盯向了车间主任孙长喜,看得他心里发毛,表情很不自在,逗得大伙儿全乐了。
李宪平指着孙长喜说,今天说实在的,我一看到你老孙有不服气的意思,我的心里就有底啦。打好曙光厂的技术翻身仗靠谁呀?靠在坐的大家,更要靠你老孙挂帅打好这一仗。不服气是不服输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但我们应虚心承认差距,人家木器二厂就是已经跑到我们前边去了,当务之急是如何迎头赶上!赶超英国要十五年,我们赶南郊二厂有两年应该可以了吧!同志们有没有这个信心啊?
全车间三十几口子齐声喊了一声,“有!”那响动振得人耳模疼。
李宪平说得越发兴奋,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说,今天我们关起门来吹个牛,在这个只有三十多个人的一个小车间里,能集中这么多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才,恐怕普天之下也没几个。这也是我们赶超先进单位的一种资本,但你们这些人要想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真本领,还要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尤其是咱们孙师傅身上的那些本事,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