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页
chap_r(); 和睦家庭多的是,书面材料一大堆。挑来挑去,挑不出值得报导的。
大学教授吴建华夫妇结婚四十年,恩爱如初,夫唱妇随,在事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照顾,被誉为“××大学的模范夫妻。”
没劲。
“解放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田大中同志职务高了,地位变了,对仍在家务农的妻子忠诚不渝,几年来通过书信帮助妻子学文化,建立了巩固的家庭后方,被评为五好家庭。”
也没劲。
“在台上是好演员,在家里是好妻子。著名话剧演员郭丽丽勤俭持家,挑起家务重担,支持丈夫埋头攻下尖端科研项目,被评为模范家庭。”
没劲,没劲。
唉,中国之大,家庭之多,怎么找不出一个值得一写的?
这有什么奇怪的!这些都是死材料,是被人按照一定的宣传口径编写出来的。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人也能叫他们给写死。别人嚼过的馍,能有香味儿?
自个儿找去吧!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家。唯其普通,才真实,因为真实,才动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闌珊处。”啊,寻访了多时,却在这样一个地方,见到这样一户人家……
“这就是我说的刘述怀他们家。”街道居委会庞主任把方芳领进一个大杂院,跨进西屋的一扇小门。凭着居委会主任的权威和熟识劲儿,她用不着敲门儿。管辖范围之内,哪家大人孩子,都像是老太太没出五服的亲戚。
按照现代新闻采访方法的要求,方芳早已放了长线,建立了这个社会生活观察哨,或曰信息反馈点。半年前就跟这位一双解放脚的老太太挂了钩,热线联系。隔十天关月来一趟,从老太太嘴里挖点信息。老太太一肚子情况,街坊四邻对物价、住房、市政建设、婚丧嫁娶、不正之风的种种看法,她全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一人顶市政府好几个局,别小瞧人家六十岁的妇道人家。
这回提供线索,领路认门也全仗人家主任。
“凤兰,在屋呢!”主任进了门才喊,也算打了招呼。
一个中年妇女从门外小厨房忙走了进来。平平淡淡的她,哪儿也不给人留下印象。这正是方芳心目中的形象。
“这是报社的方记者,来采访你们家,给你们家登报纸。”
女主人双手在自己滚圆发胖的腰际挪动,不知该往哪儿放才好。活了三十多年没见过记者,做梦也没梦过自己上报纸。
“主任,您走错门儿了吧?我们家也没出好人好事,也没干坏事儿,登,登啥啊?”
“嗐,凤兰,甭害怕,别紧张,你不是挺开通的嘛!方同志人可随和啦,都跟我采访好几回了。她呀,跟我打听了半天,谁家和美,日子过得好,又是普普通通的人家儿。人家为的是贯彻精神文明的大事儿,中央的精神。你在厂子里也学了,不用我说你也懂得,文明就是好好过日子,别打架,别怄气,别三天两头上房揭瓦,家宅翻乱的。我寻思,叫报上宣传宣传咱们这片儿,还不是光荣的好事儿,也配合咱居委会的工作。得,我就决断了,应了人家,上这儿来了。我可跟方同志保证了,你呢,别有顾虑,听见啦!方同志,坐,瞧,都站着干吗?”
顺着主任胖乎乎手指的方向,方芳在床旁箱子、纸盒子等杂物堆旁发现一张简易沙发。沙发很旧了,上面蒙着一条颜色很难断定的浴巾也很旧了。上方常与头部接触的部分有一层油污,亮光光的。木头扶手上落满了灰尘。北京风大土多,一大不擦一层土。这层厚土估计不是半月十天落下的。方芳上身穿了件白色的茄克衫,下面一条米色紧身裤,可巧又都不经脏。她只得侧身半坐,躲着那沙发。
女主人倒了两杯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