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里的犯人
家都有好处,不过我自己现在还不用这么做。一般人都是这么想的。可没人想到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就这样,经济没了动力。囚徒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是这样运作的:如果我存钱,就会获得很多个人利益,而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是整个社会。所以危机越来越严重,最终大伙儿一起沉船。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合作呢?因为一旦重复被打断,合作机制就无法运行下去,这都是因为我们没看到社交行为能够带来的好处。
报纸上的另一篇文章也提供了一个例子,和赞同及反对在网上公布居民住宅周围是否住着恋童癖有关。荷兰早就有这种网站了,比利时也想引进。“好的,”一些忧心忡忡的家长说,“我们很为孩子们担心,想知道小区里有没有恋童癖四处游荡。”“不行,”政府和相关儿童保护组织说,“不能有这样的网站,这样的话,恋童癖们就会逃跑或者躲起来,我们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从而导致更多人受害。”放弃搭建那个网站是为了集体利益,这就是合作的一种形式:出于共同的利益把自身利益放到一边。倘若每个人都能看到这种广泛的利益,网站也就不会成立了。可惜有人会说:好的,除了我住的小区,别的地方都不需要这个网站,我希望我的孩子比这个国家的其他孩子都安全。人们看不到不建立网站的好处,因为这种好处是不会再次出现的。游戏只玩了一次,个人利益赢了。
正如电脑就囚徒困境所预测的那样,倘若罪刑或奖赏重复的次数不够,自私就能永远战胜合作。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重复并不会一直出现。不过信息的普及兴许能帮上忙。说不定当人们充分理解到还有更高的社会利益存在时,就会放下个人利益。不过这并不是人们自己体验到的,而是通过科学得知的,比如我写的这个故事。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每天都在参与着严肃的囚徒困境。
我们大可想象一下,当然这只是纯粹的假设,如果每个人都彻底理解了这种困境,意识到选择自私的策略就是自找麻烦,那么报纸中就会出现另外的文章,而我嘴里喊的就是“合作”了,到时我妻子会以为我是在说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