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风雨凄凄 悲愤滔滔
。
心郁郁之忧思兮(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
独永叹乎增伤。孤独地唉声叹气,不断悲伤。)
屈原开门见山地扣住“抽思”二字,以忧伤入题,用一连串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字词——郁郁、忧思、独、永、叹、伤,欲一下子将读者牵入“忧伤”的氛围,并一步一步地带进更深沉的情感王国。
在这整个抒发忧伤情感的诗章中,屈原的感情是逐步委婉、细腻地予以吐露的。
先从比喻入手,描写自己的忧思如处于漫漫长夜之中,曲折纠缠而不得解,同时自然联系到了自然界的秋容:
思蹇产之不释兮,(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能开怀,曼遭夜之方长。只恨长夜漫漫,天总不亮。
悲秋风之动容兮,秋风一吹,万物都要萧条,
何回极之浮浮!坏人当道,真是一片糟糕!)
接着写到了怀王,由于他的多次迁怒,而增加了自己的忧虑,自己虽然一片赤诚,为国为民,还是无济于事,怀王多次悔约,不以诚相待。屈原试图再作表白,希望靠拢君王,而直言时却又遭谗间,其中的微纱感情,屈原分别用了“震悼”,“夷犹”、“怛伤”、“憺憺”等刻画心理的词语,真切入微地表述出来:
愿承间而自察兮,(想乘着你空闲自行表白,
心震悼①而不敢。心里害怕又不敢这样做。
悲夷犹②而冀进兮,我踌躇,但我总想见你,
心怛伤③之憺憺④。可怜我的心彷徨。)——
①震悼:恐惧。
②夷犹:犹豫。
③怛伤:伤痛也。
④憺憺:心情动荡不安。
屈原的心是坦正的,他的忠言直谏是图君王能光扬美德,而自己则无他求,唯以圣君贤臣为楷模,求自身品德的修养。这里“望三五①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愿以三王五伯作为你的榜样,愿以彭咸作为我自己的典型),“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善行要靠自己努力,不从外来,名声要与实际相符,不要弄虚作假),既是真诚的剖白,也是富有哲理的警句,使诗章在缠绵深沉中透出理性色彩。屈原企图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打动楚怀王,使他幡然悔悟,重新任用自己,把国家引向光明坦途——
①三五:指三王五伯,亦称三皇五帝。
“少歌”之后的“倡曰”,虽然继续前半部分的叙述,但转换了角度,以由南飞北的鸟作譬,刻画自己独处汉北时“独而不群”(没有一个知交)、“无良媒”(没有好的介绍人)的处境,其时其地,忧思益增,“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作者在流涕,在太息,诗文也必催人泪下。至此,屈原巧妙地借助了一个梦境的描写,抒写自己对郢都炽烈的怀念——“魂一夕而九逝”(梦魂一夜要走九遍),使人似乎看到屈原的梦魂由躯体飘出,在星月微光下直向郢都飞逝,现实的毁灭在空幻的梦境中得到了暂时的慰藉。这是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描写,读者可以与诗人一起,带着忧思,在追寻,在飞翔。
屈原最终唱出的依然是失望之辞,因为梦幻毕竟是梦幻,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倾吐出的是极度矛盾而又无人可诉的心理。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因楚负其纵亲而伐之,楚使太子横质于秦而请救,秦出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为了深入民间,四处采风,屈原并不总与婵娟、奴仆生活在一起,常常孑然一身,云游于穷乡僻壤,结交翁妪田夫。有一段时间,他居住在楚韩接壤处的一幢河神庙内,小庙低矮狭小,残垣断壁,隐于荆榛竹林。每年汛期,都有人居住于此,看护河堤,报告汛情,以便及时采取防汛措施,因而这里床榻、炊具,一应俱全。虽说因长时期未动烟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