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司马懿起事清君侧 浮华友随驾祭皇陵
明鉴,当初先帝在世,曾对老臣和曹爽托孤,辅佐幼主,现曹爽好邪乱国,背弃先帝托孤之恩,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理应免官,以防不测。”
提起曹爽,太后就一肚子火。两年前把自己打入永宁宫,说是永享安宁,实则是软禁起来,不能过问政事,不能辅助幼主,好任由他们一伙为所欲为,欺君霸主。他们一伙把司马懿架空,又把自己隔离,一步步,一招招,何其卑劣,何其凶险!这曹爽着实可恶,何止免官?简直应该……不过,太傅已没有兵权,能斗得过曹爽吗?
她的顾虑,司马懿一眼就看出了。泰然禀道:“太后勿虑。老臣已草就表章,自有治服奸臣的办法。请太后过目。”
太后接了表章,草草看了,略感欣慰,道:“大傅忧国除好,哀家十分敬佩,就请太尉和尚书令一同依此表章草诏,交黄门官出城递交皇上吧。”
这时,留在京城的百官都被司马昭传到永宁宫。
司马懿又低声向太后奏道:“为了控制城中局势,须请太后下诏……”
太后听了,点头应允,诏令:“司徒高柔加授符节称号,代理大将军之职,进驻曹爽军营。”
司马懿对高柔道:“高大人就是周勃了。请火速分派禁兵驻守京城要害之处,及四面城门。”
高柔领命而去。
太后又诏令大司农桓范、主仆王观同领中领军,据曹素营。
桓范一进永宁宫,看到司马懿威风凛凛在太后左右,心里便凉了。自己害怕的事果然出现了。司马懿太厉害了。曹爽又大无能了。自己保他真是瞎了眼。眼下,鹿死谁手?听天由命吧。这边正想着,突然听到太后诏令他升任中领军,以为是听错了,还没回过神来,就听司马懿冷冷他说:
“桓大人还不谢恩?你立功的机会到了。”
桓范闻听,打了个激冷。明白这是司马懿的计谋。他是害怕自己出城去帮助曹爽。可是,不答应岂不是自寻死路?
只好领命谢恩。
桓范回到家中,儿子听说他要应太后之诏出任中领军,便拉住他死死劝谏:
“父亲怎么一时糊涂了?大将军一向待你友善,他现在随天子在城外,你不去投奔,却要听太后的。太后听谁的?
还不是司马懿与蒋济?蒋济与你有隙,你难道忘了?太后让你与王观同领中领军,意图不是很明显吗?还是对你不信任。你怎能跟着他们去政变谋反?”
桓范被儿子说动,尤其是对蒋济的仇恨,使他立即改变了主意。他取了大司农印,便要出城。丞吏见了,劝他看清形势,进宫应诏。可是,桓范对蒋济的仇恨,早已使他的感情发生了倾斜。他一把推开丞吏,跨上马,猛加一鞭,向昌平门跑去。
说到桓范与蒋济的仇气,已经很有些年头了。桓范中年受贬时,在家中休息,无事便摘抄《汉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略,加以评点批注,集为《世要论》。自以为精彩,常向同僚展示炫耀。
一次,太尉蒋济与朝臣会商事情,桓范也在。他不放过这次展示自己学问的机会,带来了《世要论》,准备让蒋济看了,给以夸赞。他玩了个心眼儿,先让在座的同僚观看,并示意他们传给蒋济。
蒋济正考虑今日要商议的大事,对桓范的作法很反感,对他的大作不屑一顾。桓范丢了面子,十分恼火,就忍不住指着蒋济质问:“我桓某先祖哪辈子没做好事?明公为何这样瞧不起我?”
蒋济知道他是个争强好胜的犟疙瘩,不愿和他争吵,便扭过脸去,和别的朝臣说话。
桓范见他不理睬自己,气鼓鼓地拂袖而去。从此,与蒋济结下宿怨。
却说蒋济与司马孚草好诏书,交黄门带上,送出城去,径奔少帝前申奏。
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