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三、总纂四库
乐大典》。

    "嗨!找到啦!找到啦!"小太监高兴得一时忘了宫中禁忌,高声欢呼起来。

    纪晓岚闻讯赶赴敬一亭,欣喜若狂,奏请皇上,迁大典至翰林院。有二千四百七十三卷,九千八百八十册,从中辑录三百八十五种,交武英殿以聚珍版印行。

    各省进献的书籍,已经堆积如山,厘定钞、存之后,分发给各分校官,作初步的校勘。

    鉴于原书大小长短规格不一,编纂后全部木刻,不但费时过久,而且耗资甚巨,不如全部手抄。一来便于更改原著,二来大小可以统归划一,同时又节省时间和费用。纪晓岚等人奏请圣裁后,召集京中善于书法的举人、贡生、监生数百人,派为誊录员,负责抄写。并订制了一套奖励办法,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一千字,扣除领书、交书时间外,每年须抄三十万字。按时登记,五年议叙。这办法实施以后,果然有效,誊录工作品为顺利。

    四库书馆的总纂之所,设在圆明园的新建的文源阁。纪晓岚家居城内,离这里20余里,每天步行到此,往返颇为费时。便在海淀买下一处房舍,这就是槐西寓所,《阅微草堂笔记》中,称作"槐西老屋",携明住在这里。明身边,有丫环玉台侍候。

    迁居之后,路虽近多了,但他已经养成了疾步如飞的习惯,每天匆匆往返,同事们叹莫能及。

    这天,纪晓岚正在路上匆忙行进,赶上了前面走着的詹事府少詹事彭元瑞。两人打过招呼,比肩前进。彭元瑞随他加快脚步,但走着走着,就跟不上了。直累得起喘吁吁只好让纪晓岚前面先走,自己徐步后行。到了圆明园,纪晓岚已阅书数卷。彭元瑞喘息未定,向人说起路上之事,笑道:"纪晓岚确是神行太保。"纪晓岚正端坐看书,应声答道:"彭芸楣不愧圣手书生。"“好联,好联!"人们听了,惊叹起来。

    "神行太保"是《水浒》里人物戴宗的绰号,彭元瑞用来称赞纪晓岚行走之速。彭元瑞字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写得一手好文章,后官至协办大学士,纪晓岚戏称他为"圣手书生",用的是《水浒》中人物萧让的绰号,无意间对成一幅巧对,让人赞不绝口,由此以后,纪晓岚得了个"神行太保"的绰号。

    纪晓岚还有个绰号,叫"纪大烟袋",他吸烟成癖,烟瘾奇大,普通的水烟袋,烟的容量大小,不断地装烟,他很嫌麻烦,而且携带不方便,所以他只用旱烟袋,随时带在身上。

    他的旱烟袋锅,与众不同,是他特别订做的,容量很大,装上一锅烟丝,从槐西老屋走到圆明园,只吸完一半。校书时点上一锅烟,边看书边吸,能吸上一个时辰,节省了装烟的时间,免去许多麻烦,他因而用着这个烟锅十分惬意。有人说,纪晓岚的烟袋锅,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这未免有所夸大,但确实在京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说,也属罕见。

    有一天,这个硕大无朋的烟锅不慎丢在了路上,纪晓岚回到家中,只好暂时用上了水烟袋,这样就无法一边看书或写字,一边嘴里噙着烟过瘾了。

    侍婢明,替他忙活起来,守在他身边,替他装烟丝、点火、吹烟灰,心中为他的烟锅着急。

    "我去找人再做一只吧?"

    “不用,不用。"纪晓岚笑笑说。

    "那你的水烟袋,带在身上很不方便埃"明忧心忡忡地样子。

    "明天打发人到东晓市上找找,准能找见。"“为什么?"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纪晓岚全传简介 >纪晓岚全传目录 > 十三、总纂四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