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chap_r(); 河南道六
陜州
陜州,陜郡,今理陜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郡夹河,河南诸县则豫州域,河北则冀州。在周即二伯分陜,是亦为虢国之地。春秋时谓北虢上阳城,即今平陆县是也。又有焦国,故七国时,为魏地。《史记》“魏襄王六年取我焦”是也,后属韩。秦属三川,汉为弘农郡之陜县,自是至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置陜州及恒农郡于此,十八年又罢。孝武永熙中再置,大统三年又罢。后周明帝又置,武帝改弘农为崤郡,州如故,兼屯兵于此,备北齐。隋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又废州,以其地并入河南郡,仍置弘农宫于此,以备巡幸。义宁元年又改为弘农郡,领陜、崤、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唐武德元年改为陜州总管府,管陜、鼎、熊、函、谷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州,其年复立崤县。二年复割崤县属函州,三年又置南韩州、嵩州,并属陜府。四年东都平,割熊、谷、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其年罢洛州总管,复以熊、谷、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芮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硖石县。大足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寳元年改为陜郡,置军。至德二年十月收两京,干元元年复为陜州。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邑。广德元年十月,吐番犯京师,车驾幸陜州,乃以陜为大都督府。天佑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陜州,改为兴德府,为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皇朝为保平军节度。
元领县六,今八:
陜县、芮城、平陆、灵宝、硖石、夏县、阌乡、虢州割到。湖城。虢州割到。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二里,东至西京三百五十里,南至长安四百六十九里,东至河南府永寜县一百一十六里,西至华州华阴县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虢州玉城县一百四十里,北至绛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虢州九十三里,东南至河南府永寜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解州闻喜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绛州二百二十里,又西北至河中府二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二。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五百四十四,客四千八百九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韩地也,子男之国。虢为大,恃势与险,崇侈贪冒。”
人物:
傅说,宫之奇,段干木,皆陜人。焦先,唐上官仪,陕州人,相高宗。姚崇,硖石人,为开元之名相,侄孙誾为城父令,与张巡同守睢阳,官尚书郎。
土产:
柏子仁,贡;瓜蒌根,贡;絁,绢,麝香,蕤仁,石胆。
陜县,旧六乡,今五乡。本汉县,属弘农郡。后魏初改为陜中县,属弘农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女几山,《九州岛要记》云:“富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飞升于此山,因名之。”金门有竹,可以为律管。温汤,在县南一十六里,后周太守元楷掘井得泉极热,遂修为浴水。黄河,自灵宝界流入,《后汉书》曰:“献帝归至陜,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周地图记》曰:“城西北角河水中涌沸方数十丈,声闻数里,俗云:石季龙载铜翁仲所没处,水虽涨灭,翁仲头髻长与水齐,晋刘裕军至,髻忽没,至今不复出。”《史记》云:“秦始皇铸金人十二。”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于洛阳,重不可胜,至灞水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至苻坚,又徙长安,其一未至而苻氏乱,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翁仲灭矣。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