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一念之间,只要心净,处处皆是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众生,不管有灵性或无灵性,都本已成佛。佛道是什么?觉性也。你明白了,就悟了道,那么简单。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烦恼本身就是解脱,烦恼本身停留不住,不信你看看哪一个烦恼能一直烦你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再不然,你去留一个烦恼看看,能留多久?一个小时都留不祝留得住的话,还算是有本事呢!很多人找我说:我好烦恼,怎么办?我说:有一个好办法,再去找多一点烦恼的事来烦一烦。他说:我没有办法。好,烦不下去,只好放下,放下就成功了。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我们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充满整个法界,充满整个虚空;照了诸相,对于外界的一切现象,以及内心的现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觉明了。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到了这个境界就叫作佛。看完了这一段,只好一笑,原来凡夫就是佛。有位禅师悟了道,说:鼻孔原来是向下。还有一位禅师悟了道,人家问他:你悟到什么?他说: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一段就是佛境界,如此如此。

    接下来,佛讲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在修持这个法门之前,先要认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认清这个道理,那么便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但是,你说我做不到,还是有妄想怎么办?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嘛!妄想自己会走,用不着急急忙忙拿个扫把去赶走他,他自来还自去。我在楞严经大义今释上写了十七首诗,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树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诗人杜甫有两句诗,可以拿来形容妄想自性空,

    自去自来粱上燕,相亲相近水中欧。

    佛告诉我们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什么道理呢?因为你你很平静坐在那里,妄想来时,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时,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知,他没有动过,他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

    接下来,佛告诉我们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认为妄想不对的,妄想来,我总要看住他,没有妄想才是道。佛说你错了,例如我现在讲话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圆觉经略说简介 >圆觉经略说目录 >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