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生灭无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二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槃,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现正报曰法身,现依报曰净土。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