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
所以出现于世。什么事?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众生听到这些开示,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就契入,证入。众生本来是凡夫的知见,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我们就从我们的知见逐渐的:有的快,有的慢,快就是顿法,慢就是渐法,把我们原来的知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般若是什么呢?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到佛的知见。说句很粗俗的话,佛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这是打比方的话),成了你的思想了。不是一个勉强的,这个事情就像要追随一个领袖,要把领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自然地、忠实地接受领袖的领导。现在要比这个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见。佛之所知,佛之所见,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身的知见。而佛知见是我们本有的,只是我们现在是迷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知见。般若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你能拿诺贝尔奖金,你能写出多少好文学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体而有三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一)实相般若是观照与文字的本体,实相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相,不是也有也无相,永离一切幻妄的相。可是体性不空,遍为诸法作相,具足过恒沙等等性德的妙用。六度万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二)观照般若如实相之本体而起照用,照时仍是寂然不动。(三)文字般若如实显示本体与观照。以上三者即一,实相是观照与文字的体,观照是照实相照文字,文字是表达实相同观照。学人从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于实相。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都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说来生能变人的人很稀有,所以很苦。变畜生,落汤的螃蟹,在锅里活活地蒸死。鸡、猪、羊等等动物,都得被杀。并且子子孙孙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猪等就注定了。变成鬼就更苦了,鬼比动物还苦,喉小腹大,不能饮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狱,鬼在地狱中是极苦的,一日之中生死千万次。六道中比人好点是修罗。阿修罗很聪明,很能干,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纯,不善,他忌妒。另一类是皈依正法作护法、是好的。还有一类忌妒释迦牟尼佛,总想破坏,怕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减少了自己的群众。这类阿修罗忌妒障碍,破坏佛法,死后堕地狱。六道中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还是在六道里头。外道以升天做为解脱,佛教以升天看成堕落。因为本来是佛,你现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没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转入三恶道,很可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认为问题都解决了,未出六道早晚还会变猪、变狗、入地狱,所以在六道中同处于堕落,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轮回这一边)。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一切都寂灭了,寂灭就得到真实的乐。所以佛菩萨是常乐我净,所以涅槃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流。为什么我们度不过去?烦恼无尽就度不过去,能越过这些烦恼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从生死这一岸到本自无生也就无灭、常乐我净、寂灭为乐、圆满无碍的境界称为彼岸。‘波罗蜜多’原来直译为‘彼岸到’,现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般若二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