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
就是涅槃。其意就是寂灭轻安,不生不灭。所谓寂灭,并不是死亡,而是不生不灭。只要心不生不灭,寂灭就现前,就证了涅槃妙果。我们学佛修法就是要证到涅槃。
第二、有余涅槃:是小乘圣人所修所证之果。芸芸众生执著于我。有我这个人,我就要享受,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贪得无厌,造业受报。由于被善恶业所感,其寿命即有分限,其身形亦有段别。或为人身,或为天人,或为修罗,或为饿鬼,或为畜牲,或到地狱,在六道中轮回不已,不得出头,故其生死为分段生死。小乘圣人,总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这叫法执。他们断六根时,我执已灭,‘人我’已了,善恶不著,所以能够出六道轮回,了分段生死。但他们入于大我,执著法身的四大种性为我。同时,罗汉执著于苦集灭道四谛法,辟支佛又执著十二因缘法。法执未了,思想上不免有一生一灭的变易,意境上即不得安稳受用。吾人修道,由迷转悟,由凡夫而罗汉、菩萨,每一意境的转化,恰如一度生死。此意转而非形迁的变化,即变易生死。小乘圣者还有变易生死在,尚留有尾巴,所以叫有余涅槃。
第三、无余涅槃: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净尽了,也叫做‘漏尽通’,这就是无余涅槃。
第四、无所住处涅槃。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活著的时候,因为有个肉体在,总须有个寄托处,心里不免想:一旦一口气上不来了,四大分散了,到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呢?修净土宗的人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去了。我们依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再去修证,我们是有地方去的。你们修禅宗和密宗的,将来到哪里去呢?’这是佛教徒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假如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学习佛教经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佛说法,就是要解决这个生死大问题。
前面说了,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生无所生,死无所死。之所以有生死,无不是我们的执著在作怪。活著的时候,把一切都妄以为实有。人身、家庭、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等,样样都想追求,都要贪取、占有。于是执著外来的境界,心随境界转,有取有舍,有爱有憎,所有的一切,都种在你的八识里了。这个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储藏识。所有一切好的种子、坏的种子,生灭与不生灭,都储藏在这个仓库里。
一旦人死了,肉体已坏了,四大分散了,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房子坏了,要搬家了。这个时候,因执我故,就生出了中阴身。中阴身者,就是原来的肉身已坏了,人已死了,而未来的身体还未形成,还没投胎转生,就在这中间时期,第七识末那识——我执,执著了有我,就有我身,于是由意生出一个虚幻缥缈之身,叫中阴身。人身肉体是以地大为主,是沉浊的。而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是缥缈的。因为没肉身包裹它,它有五通。因造业受报,业力所感之故,随生前所造的善恶业而分别遮蔽了好或坏的地方,显现出相应的或好或坏的境界。这时八识里的种子都翻腾出来了。过去因执著得厉害,现在见了境界、影相,就随之心动、追逐、执取,于是又在相应的六道中转生了。因此,追究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妄动,执著事相,执取境界,而落入相应的业果中。
如果我们现在时时锻炼自心,晓得一切色相,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妄想现前,不去追逐,不去贪求,不去执取,心都空净了,那么一旦这肉体损坏时,四大分散了,这八识心王出来之后即能做主,不随境转而不入胎胞。因此,我们修法用功,就须于活著的时候加紧努力,提高警惕,认清一切色相皆如梦幻,不执取追逐,而现证菩提。活著时即潇洒自在,死后任他幻境变现,也无心可动。若如此,即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来去自由,而随缘赴感,无不自在了。这种不受环境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