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著)
王,受想行是心所法。总之每个人的构造,不出这五蕴。五蕴又不出色心两者。而色是有形质,是属于色,受想行识是无形色,乃属于心。现在我们有这五蕴,盖覆我们真如性,真如在缠,所以我们就受生死。菩萨久行般若波罗密多时,证知五蕴性空,了无自性,所以菩萨就称为自在。然空是空五蕴,如《佛说法印经》云:苾刍,若有修行者,当往林间,或居树下,诸寂静处,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诸苾刍,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脱。正解脱已,离诸知见,是名空解脱门。又《大般若经》云: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又《维摩经》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然空又有两义:一者是真空义。显示五蕴乃是一真如心,五蕴是假,真如是真。此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二者是空无义。显示五蕴毕竟非有,犹如各器虽依金造,然金本非器。现在这里所说,是重在真空义,即观五蕴之体本来自空,不必屏除五蕴,然后见空。所以这空,才是真空。至于空无义,在后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始于明之。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是标证真,即显菩萨观成利益。上面菩萨已证得五蕴皆空,自度一切苦厄,但菩萨又复悯念世间众生,所以又复度化利人。《大智度论》云:我应无量无数无边世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今称一切苦厄者,总括世出世间。如世间八苦,天人有禅乐苦,二乘虽断分段生死,还受变易生死苦,三贤受所知愚法苦。这等的苦,都是由其各人业力所感。我们单说世间的苦,其苦虽多,总说起来,不出三苦八苦。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如《涅槃经》说:一,生苦。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职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二、老苦。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惭至朽坏,是名老苦。三、病苦。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臃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四、死苦。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害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五阴者,色受想行识。阴即盖覆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炽盛苦。这八苦,每个人都免不了,这是事实。现在菩萨既达五蕴皆空,五蕴若空,谁为苦?谁为受?所以菩萨不动此岸而跻彼岸,深知苦无所苦,苦即法身;障无所障,障即般若;厄无所厄,厄即解脱。菩萨到这田地,才得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自利利他,世出世法,无不自在。

    舍利子: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名字是以母彰名。舍利,此翻鹙鹫,是鸟名。弗,此云子,是〈舍利〉之子。因母眼精莹活泼,犹若鹙鹫眼一般。尊者是佛千二百弟子中智慧第一。《大智度论》云:有婆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