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译文】
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自然停止。若发热反见汗出、咽喉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则会产生喉痹的变症。若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变症。若出现下利脓血,则不会发生喉痹。
【评析】
本条讲阳复太过的两种病变转归。
伤寒在厥逆的时候,每伴有腹泻,这是阳虚气陷,阴寒内盛的缘故。及至阳气来复而发热,不但厥回,而且腹泻亦必自止。从阴阳胜复的机制来看,确实是最好的转归。但是阳气来复亦不能太过,如果太过,又会发生其他病变。本条后半节就是说明阳复太过的两种变症,一是邪热熏蒸,迫液外泄则汗出,上灼咽喉则咽痛喉痹;二是邪热内陷,故无汗,损伤下焦血分,故下利脓血。这两种变症有上下、气血的不同,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所以又指出“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以示病机各有侧重。
【原文】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①。
【注释】
①口伤烂赤:口舌生疮,红肿糜烂。
【译文】
伤寒病,一两日至四五日,如四肢厥冷的,厥冷前必曾发热。如先前发热的,其后必然会出现四肢厥冷,厥冷程度严重的,郁伏的热邪就深重,厥冷程度轻微的,郁伏的热邪也就轻微。这种厥逆,是由于热郁于里,所以治宜泻下法,如果误用汗法,势必导致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等变症。
【评析】
本条讲热厥的辨证要领、治疗原则及误治的变症。
文中“厥者,必发热”与“前热者后必厥”是以发热为例,说明热厥的辨证要点,四肢虽冷,必伴有其他热症。关于“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提示热厥的轻重与热郁的程度成正比,四肢厥冷愈甚,表明热邪郁伏愈深;四肢厥冷较轻,热邪郁伏亦轻,这对热厥辨证,尤有价值。
厥应下之,乃是热厥的治则,然而所谓下之,不应理解为单纯的攻下,当包括清泄在内,承气或白虎,皆可随症选用。
热厥为热邪郁伏于里,故不可发汗,此为热厥的治疗禁忌,假使误汗,则伤津助热而邪热更炽,火势上炎,可能导致口伤烂赤的变症。
【原文】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译文】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若到了第六天,四肢厥冷应当再现,若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则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故得知会自行痊愈。
【评析】
本条讲厥与热相等,为病自愈之候。
病在厥阴,阴寒胜则必厥冷,然而盛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阴极则阳生,当阳气来复之时,正气胜邪而病机向外,阳气外张,则可转为发热。如果正气内怯,则病邪入里,阳气衰退,又复转为厥冷。本条正是依据厥、热时间的长短来预测病势进退的。例如阴胜的厥冷为五日,而阳复的发热亦为五日,到了第六日没有再次厥冷,乃热与厥时间相等,是为阴阳平衡,故为自愈之候。
【原文】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译文】
所有厥症,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不能相互地顺利交接,便会发生厥症。厥的主要表现为手足逆冷。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