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阿诺贝尔在瑞典的童年时代
chap_r(); (1833—1842)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即使在遥远的瑞典,也受到那种反对一切既定和传统事物的变革之风的影响。一八三○年巴黎的七月革命,象暴风雨一样遮掩着广阔大地。在直到那时还是和平无忧的斯德哥尔摩也发现政治动乱,金钱匮乏,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萧条。农业的歉收和可怕的霍乱病,加剧了这种普遍的焦虑。平民百姓在经历着一个艰难时期,向在幻想中闪闪发光的旗鱼星座的美国去的首批移民开始出发了。
在斯德哥尔摩的年轻的诺贝尔家庭,遭遇到各种艰难困境。安德烈特·诺贝尔在短短几年内的极大困难中,已经生了三个孩子,头胎生的那个也已经去。一八三二年的一场火灾,烧毁了他们的住宅和所有的东西,当时她丈夫不在家,她只来得及救出她的孩子,还险些送了命。伊曼纽尔的建筑承包商生意也越来越坏,由于债主逼债,被迫宣告破产。在一八三三年的税务注册簿上,他被描写为“没钱的”,并且被当作一个“艺人”来收税。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第四个儿子阿尔弗里德·伯恩纳德于一八三三年十月二十一日诞生在斯德哥尔摩北部郊区一所房子楼上的后屋里,这所房子就是现在这座现代城市中心的北方街九号。这个小家伙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纤弱多病,他的妈妈只好拿出她全部的爱来关怀他,以便使这盏明灭不定的生命之灯,能够点燃下去。当别人全都放弃希望的时候,只有她自信能够养活这个孩子,并且取得了成功。
一八五一年,在他十八岁时,阿尔弗里德用出色的英文,写了一首四百一十九行的全面性的自传诗,题目是《一则谜语》。这首诗现在还保存完好。对于了解他除此以外无法知晓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的生活与思想,这首诗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在这首诗里,是这样描写他早年岁月的:
我的摇篮好象死床,
忧虑的母亲
多年看护在旁,
尽管希望渺茫,
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劲来
吸吮几口乳汁充肠,
接着是抽筋痉挛,
濒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阿尔弗里德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显得苍白与安静,在贤慧的母亲关怀下,度过了头八个年头。这是他永远也忘不了的一段时期。但是,由于长期健康不佳,他的童年不属于自己,不象别人的童年那样欢乐顽皮,无忧无虑,留下美好的回忆。刚才引用的那首诗,接着又用他自己生动敏锐的语言,向我们讲了下面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
他现在已是一名儿童。
在其足迹所及的小世界里,
虚弱的身体,
使他依然变得陌生。
小伙伴玩耍之时,
他无法参加,
只能充当可怜的观众。
童年的欢乐既被排净,
他的脑海便不断沉思,
盘算着未来的事情。
幻想驰骋,
要攀登思路所及的顶峰,
由于没有判断力,
我难以制止它的奔腾,
忽而感到困难重重,
有似一场金色美梦。
今往那些清醒的悲痛,
看来只是一块踏脚石,
通向极乐的前程。
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于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二年念了几个学期的书。这是那个孩子所受的唯一真正的学校教育,而他后来竟成为功成名就的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并且有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