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沈书瑶瞧着,张钊手里拿的,应该是一堆证人口供。</p>
与她视线相撞时,更是恨不得将她千刀万剐,以报“杀子之恨”。</p>
“后又有传言,长公主通敌卖国,私藏细作。”</p>
张钊一字一句说完,态度十分笃定:“臣以为,长公主自请去和亲,并非为了家国大义。”</p>
“而是与西州早有勾结,想借机脱身罢了。”</p>
“此事非同儿戏,”沈致鸿面色变了又变,最后意味深长地提醒:“张爱卿万不可因令郎一案,就妄下定论。”</p>
“昨夜,臣的部将巡视时,偶遇一小厮形迹可疑,言辞躲闪。部将将其拿下后,经审,正是长公主府的下人。”</p>
张句呈上供状:“那下人自称是替长公主送信去边界的。”</p>
“口供是能严刑改出来的。”</p>
自始至终,比起张钊义愤填膺的模样,苏宴安把玩着杯盏,一直是漫不经心的态度:“张大人的物证呢?”</p>
“信被那下人吞了。”</p>
张钊像是极度懊恼般,咬牙切齿道。</p>
养心殿内一时陷入极为压抑的沉寂。</p>
沈书瑶看着此情此景,只能在心里感慨一句——</p>
原主真是造孽太多。</p>
连她想做点好事,都能被认定居心叵测。</p>
“皇兄,我......”</p>
她正斟酌着,想说点什么辩解,又担心原主真干过通敌卖国的事,最后求锤得锤时,苏宴安不急不缓开口了。</p>
“一介下人而已。以张大人行事,真有物证,早在那下人吞下后,就剖腹了。”</p>
“就是,”听苏宴安这意思,沈书瑶一下有了底气:“张大人可听说过三人成虎?”</p>
“张爱卿,朕理解你痛失爱子之心。”</p>
眼见张钊的确没拿出什么确凿证据,沈致鸿在其中周旋:“但你身为兵部侍郎,理应清楚,不可冲动行事。”</p>
“边界一战,若非你的部将李俭冒然进攻,又怎会溃不成军。”</p>
!?</p>
沈书瑶越听越觉得,沈致鸿这是顺便将自己的锅也甩了。</p>
“陛下......”</p>
显然,张钊也没想到,风向会成这样。</p>
“长公主自请和亲,已是我北梁大功臣,其心天地日月可鉴。”</p>
沈致鸿拂袖:“若只是传闻,朕不希望再听见。”</p>
“是。”</p>
张钊自讨个没趣,只能讪讪退下。</p>
沈书瑶低下头,看着面前茶盏,思绪转的飞快。</p>
按理来说,张钊没把握,是不会这么笃定的。</p>
甚至可能,就是沈致鸿心存这样的猜忌,借着张钊的口说出来罢了。</p>
以原主的个性,做了通敌卖国的事,一定会现场就露出破绽。</p>
若没有,沈致鸿也可以借张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