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想法了那就是好事。”</p>
杨开元哈哈一笑。</p>
“你说的没错,确实需要好好的了解之后才能对症下药,那咱们就先去看,看了之后再商讨一下该如何应对。”</p>
和初见充满压迫感不同,现在的杨开元倒像是一个和蔼的长辈,将自己的所知所解尽数的告知李成仁这个后辈。</p>
“1952年,红五星军工厂正式成立。”</p>
“成立之初红五星军工厂只是一个小厂,后借着67年三线建设的东风迅速发展,提升了规模和重建。”</p>
“后来的几年红五星军工厂发展越发的迅速,很快成为了咱们齐市最大的军工厂,那段时间红五星军工厂是多么的威风,多么的辉煌。”</p>
“曾经的红五星军工厂作为齐市最大的轻重武器生产基地,在60到70年代为国内全面备战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p>
“子弹,手雷,轻重机枪,冲锋枪,大小口径火炮数不胜数,真正的国之重工!”</p>
“只可惜,苏方援建时候藏了一手,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给的设备都是些二手的,技术也是点到为止,而后的三线建设中为了给国家省钱,秉承着一个勒紧裤腰带,能用则用,在设备等多方面建设都是十分的简陋。”</p>
“这也成为了红五星军工厂后面没落的一个起因。”</p>
“70年之后国家对武器弹药的需求越来越低,这也使得接到的任务越来越少。”</p>
“70年代末,随着自卫反击战的打响,库存也是消耗一空。”</p>
“从那以后任务越来越少,甚至几个月都可能接不到一个任务。”</p>
“没有任务能怎么办?那就只能吃补贴了。”</p>
“当然,这也不是红五星军工厂一家如此,整个齐市乃至哈省的几十家军工厂的情况都好不到哪里去。”</p>
“每年就是这些补贴我审批的就不下千万。”</p>
杨开元叹息一声,拍了拍手。</p>
“就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现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p>
“国库本就空虚,每年还要在这一项上面支出如此庞大的数额,你想想,这情况能好到哪里去?”</p>
“这些补贴累计到一起看着倒是不少,但是真的发到每个人手上能有多少呢?”</p>
“每个月的固定薪资都不能保证,更别说奖金这种。”</p>
“寻常家庭一个月开销十块十五块差不多了吧?”</p>
“固定薪资刚好十元,可以勉强解决温饱。”</p>
“可是,每个月真的可以稳定有十元的薪资吗?”</p>
“不发,少发,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p>
“当兵的时候部队里面有句话:没有粮草,怎么行路?”</p>
“哪怕在困难的时候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东西用作饱腹。”</p>
“如果真的一分钱都没有,这让那些有家庭的工人怎么办?”</p>
“每个月发补贴的时候我都能收到好多来自各个兵工厂的报告,无一例外都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