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尚书茹瑺,左都御史詹徽也差不多同一时间到达。</p>
“臣等拜见陛下。”</p>
朱元璋摆摆手。</p>
“勿需多礼!”</p>
只见朱元璋把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递给朱允炆,咬着牙继续说道。</p>
“你们给咱睁大眼仔细瞧瞧。”</p>
“这份是所有新科进士的籍贯汇总。”</p>
“状元陈安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后面的进士也全是南方人。”</p>
“朕如果记得没错,那刘三吾是湖南人。”</p>
“这清一色的南方人,咱看了都觉得有猫腻。”</p>
“事情闹到这一步,你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p>
“你们现在给咱拿出个解决办法。”</p>
茹瑺、詹徽等人闻言一颤。</p>
您老人家不讲武德啊,</p>
怎么把这事儿全赖到我们头上了?</p>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p>
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上都要比北方人更加有优势,</p>
科举出现进士南多北少局面也正常的,</p>
而这次科举取仕能出现这种全南方进士的“胜景”也是前所未有。</p>
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啊。</p>
再说了,殿试也是您老人家亲自上阵考校过的,确认无误的。</p>
现在出了问题锅全部我们来背?</p>
众大臣畏惧朱元璋的天威,只敢暗自腹诽着。</p>
在众人沉默思索之际,</p>
皇太孙朱允炆率先开口发言。</p>
“禀皇爷爷,孙儿认为此事应彻查到底,将结果如实公布以平息众北方举子之怒。”</p>
“还有,孙儿相信刘老大人的为人,他性格耿直,不重私利,此番彻查也也能为洗刷他的清白。”</p>
黄子澄与刘三吾素来不和,准备趁机落井下石。</p>
他听到朱允炆为刘三吾求情的话眉头一皱,</p>
旋即明白过来,</p>
太孙这是感念当初刘三吾在朱元璋面前力挺他当太孙的恩情。</p>
现在这是投桃报李。</p>
太孙的面子不能驳,这次便宜你这老小子了。</p>
当即附议,说道。</p>
“臣也主张好好彻查一番,把真相公布给天下人所有人看。”</p>
茹瑺和詹徽也跟表态。</p>
“太孙说的有理,臣等附议。”</p>
“让锦衣卫、御史们、翰林院学士们都跟进好好彻查一番。”</p>
朱元璋听到“御史”两个字,突然灵机一动。</p>
随后点头说道。</p>
“这刘三吾为人忠贞耿直,主持过大明立国以来的历届科举,可以说是我大明科举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