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p>
7 月中旬上午,香江多家剧院电影院老板应华谊邀请,前往盛华电影院观看《香江假日》。</p>
这电影院由萧光华购剧院院更名而来,名字出自萧秉钧之手,之前已放映多部影片。</p>
萧秉钧借《明报》、《诛仙》、君华置业及相关新闻报道积累名气,老板们大多应邀。</p>
观影后,老板都是人精,有眼光的,确定电影会大卖特卖的。</p>
几个老板想要欲买断版权,遭萧秉钧拒。</p>
萧秉钧邀众人前往半岛酒店午餐,餐后再商合作。</p>
半岛酒店是香江最好的酒店,这顿饭花了萧秉钧不少的钱,但他觉得非常值得,大多老板接受合作条件。</p>
他参考后世好莱坞分成模式,兼顾院方利益,上映初期己方分成较高,随时间推移院方分成渐增,前提是上座率保障。</p>
假如上座率不达标,拿到的分成当然很低的。</p>
经一下午谈判,与大部分剧院、电影院老板达成口头协议,次日正式签约。</p>
...</p>
...</p>
自 7 月 1 日起,华谊兄弟在香江多家报纸为《香江假日》投放广告,投入 3万元,加上拍摄制作成本,总成本达 13 万港元,创香江开埠以来电影成本新高。</p>
《香江假日》海报遍布香江大街小巷,未映先热,因其成本公布便引发巨大轰动,而此前香江票房达 10 万港元的电影寥寥无几.</p>
7 月4的午九点,影片在香江的四十几家家剧院同步上映,此等排片规模堪称香江开埠以来的首创。</p>
上映首日,各个场次均呈现爆满之态,罕见景象成为全港焦点,就连此前未曾为其刊登广告的报纸,也纷纷主动介入报道。</p>
电影界人士纷纷提笔,撰写影评,发表见解,一时间舆论四起。</p>
赞誉之声潮水般涌来,当然也不乏个别别有用心之人,挑剔之态博眼球,违背良心给出差评。</p>
广大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有评判,《香江假日》凭借的超高口碑收获极佳的口碑。</p>
影片的热映,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吸引,涌入剧院和电影院购票观影。</p>
更有甚者,一些观众在观影一遍后仍觉意犹未尽,再次购票重温,更有忠实粉丝反复观看,对影片的喜爱不减,足见其魅力。</p>
眼见《香江假日》票房一路飘红,那些起初未接受萧秉钧合作条件的剧院老板们坐不住了,主动与萧秉钧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接受其先前提出的条件。</p>
萧秉钧提出了新的合作方案:这些剧院需延迟一个星期上映,且在无法保证上座率的情况下,原有的分成比例保持不变。</p>
有的老板当机立断,立刻应允。</p>
一些则稍显犹豫,表示要再斟酌一番。</p>
但影片上映后第二日、第三日,依旧满座的消息传开,原本还在纠结的老板们再也按捺不住,生怕错过这大好商机,也不再犹豫,匆忙与萧秉钧签订了协议。</p>
长达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香江假日》持续保持满座佳绩。&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