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谁也无法。</p>
宋南姝一直没有进去,就静静站在厢房门口听着。</p>
她本该离开的,可不知为何却在这里听了半天,迈不出步子。</p>
大约是,她也很羡慕的吧。</p>
年幼时她在宋家,从未被母亲搂着哄过。</p>
母亲只是关心她绣工如何,课业如何,礼仪学得如何。</p>
从未问过她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也不关心她月钱够不够用,是不是被宋家堂姊妹难为过。</p>
她看到别的孩子,被母亲叫着心肝肉搂在怀中,艳羡得不得了。</p>
她也曾鼓起勇气,问母亲能不能叫她一声心肝肉,能不能抱一抱她。</p>
可母亲却绷着脸说她是姐姐,要给书砚做榜样,不好这样对长辈撒娇,要端庄稳重才行。</p>
她其实希望母亲能和别人的娘亲一样,在她闯祸的时候凶她,而后也能心疼地安抚她。</p>
但母亲只会在她犯错时,用冷冰冰的眼神看着她,说她让人失望,罚她不许吃饭跪佛堂。</p>
好在有小她一岁的弟弟宋书砚,总在夜里偷偷给她递酥糖。</p>
算起来,宋书砚......算是宋南姝在宋家那段日子里,唯一的温暖。</p>
很长一段时间,宋南姝都在想,如果养母自尽之前,没有留下那封戳穿她并非宋家骨肉的信,这辈子都把她瞒在鼓里。</p>
是不是她看到别人母女相处的温馨场景,就不会这么为自己难过了。</p>
宋南姝听着屋内的声音,走了神。</p>
直到瞧见柳云珩贴身长随三元,带着姜尚书跨进院门,宋南姝才回过神来。</p>
姜尚书连官袍都未换,便匆匆赶来安远侯府。</p>
可见是非常在意姜箬璃。</p>
瞧见宋南姝,姜尚书怔了怔。</p>
姜裕行已年逾五十,许是身居高位的缘故,身上少了些年轻时温润儒雅的书卷气,多了点持钧秉轴的庄重沉稳。</p>
实际细看之下,宋南姝和姜尚书眉眼很像。</p>
迎着姜裕行的目光,宋南姝上前,立在三步外,如往昔恭谨,垂眸行礼:“姜尚书。”</p>
西厢房内是妻女的哭声,姜裕行看了眼敞开的雕花隔扇,视线还是落在宋南姝的身上。</p>
他温和开口询问,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这些年,你过得可好?”</p>
从宋南姝嫁入安远侯府后,他几乎就没有机会再见宋南姝。</p>
其实当年,姜裕行不是没有想过把女儿认回来。</p>
可当时,他们怕把两个孩子的身世挑明,宋家会将姜箬璃接回晋阳。</p>
他们舍不得从小宠到大的姜箬璃,又想着宋南姝人反正已在京都,便没想着让两个孩子各归各位。</p>
只打算悄悄从别的方面弥补亲生女儿。</p>
正当他们犹豫要不要将女儿收为义女时,宋南姝似乎已敏锐察觉。</p>
所以,她计算过姜家赠予的一切的价值,又等价还回,不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