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20节

    而且,这事是秦舒元问起的,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看着听着。

    李青文给出了试卷上,还有给户部的一样的回答,一到三成。

    秦舒元点点头,同他说起了各个州府的耕田数量,每年的粮食产量,还有税赋,大概算了一下,如果积的这些肥能够有这等效力,大梁一年的粮食产量就会增加多少。

    他对这些如数家珍,李青文也很意外,他以为秦舒元是个天纵奇才的读书人,倒是看不出对种地的事情这么认真。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人只有填饱肚子,然后才能去做其他,但是种地只能靠天吃饭,三年五载闹灾荒,饿死的人无数,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不足,粮食的产量不够。

    新帝在大梁动荡之时登基,接管了这个烂摊子,无论是百姓还是边关,都吃了饿肚子的苦,粮食一直是着重的事情。

    在无数的读书人给出的试卷中,只有一百多人在这方面写了见解,不过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水利兴修方面的,但是这个需要大量的人力,得徐徐图之,只有一个人提出了更简单可行,并且见效快的法子,那个人就是李青文。

    关于粪肥的事情,各地都有各地的法子,但是李青文给出的更加的详尽具体,人畜粪便、草木灰、绿肥等等,只需要每家每户挖个粪坑,积攒粪便和杂草,熟透了粪,撒到田中,随着一年的种和收,便能增产,不耗费朝廷的人力和财力,简直是再好不过。

    一户人家一年能增加几十几百斤粮食,听起来不多,却能在关键的时候救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年增长的数目庞大的惊人,任何人都不敢忽视这个数目。

    当然,朝廷之所以推行这么快,也是因为不费国库一个铜板,只消把命令下发下去就行了。

    这是李青文后来才知道的事情。

    现在他只是高兴,高兴自己写的会被采纳,而会有许多人因为这个而受益。

    说完这个,秦舒元又跟李青文谈起了他在省试中写的一些东西,大概就是扑灭害虫,应对疫病,列举了几种流行病的应对手段。

    李青文不学医,因为科技水平,没办法解释病毒和细菌,他打算写这个时,跟二哥和周瑶提过这些,根据现在的医术水平,提供一些可行的见解。

    秦舒元也不懂医,他只问这些是同谁学的,李青文老实的回应了。

    “李青卓,我也听说过,倒是不知道他还懂得这个。”秦舒元点头道:“你们兄弟都很厉害。”

    李青卓的名字在这个大堂里比外面更加被人熟知,虽然林唯盛几年前死了,但是那个案子的火显然已经烧到了如今,而且这次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被烧死。

    除了秦舒元之外,其他人大都低头看着手里的东西,认认真真的。

    按理说,每个人都会问个问题,但是因为秦舒元说的不少,用时远远超过了,其他人都没再开口,只是点头示意。

    就这样,李青文的铨选结束了。

    他随着官兵出去时,有个小厮走过来,悄悄传了两句话。

    第249章

    七月的天, 热的好像天下开始下火。

    这样的日子,火锅这种越吃越出汗的,一般生意都很冷清, 但是有几处铺子正好相反, 这里的客人对着里面沸腾的汤,吃着里面煮着的肉和菜,汗流浃背, 再喝一杯冰凉清爽的啤酒,从头到脚都舒服的不得了。

    啤酒这种东西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是新鲜事物, 而且这些木桶中的酒带着边城特有的冰凉,雪白的泡沫之下,黄色的酒液带着诱人的香气, 很多不吃饭的人专门过来买酒。

    啤酒是今年从边城运送过来最多的,有几百桶, 东城西城和外郊的三个火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边山寒[种田]简介 >边山寒[种田]目录 > 第22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