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一点奖励
陈凡轻轻点头,“再加上内饰装潢,打个富余,半个月造一辆车,差不多了吧?” 杨厂长点了点头,“差不多。” 陈凡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在微型货车之外,再开一个高档手工轿车车间。” “高档手工轿车?” 杨厂长有些迷糊,“难道全部零件都要用人工来造?那样半个月可不够。” 陈凡摇头笑道,“有机器当然用机器,所谓的手工,其实就是相对于流水线而言。另外,这种手工订制轿车与量产车的最大区别,就是零件尺寸的匹配度要高度契合。 如果量产车3000公里出首次故障,那手工车就要达到6000公里,甚至是8000公里。总而言之,四个字可以代表这种汽车,那就是精雕细琢!” 听到这里,几位领导隐隐都想明白了什么。 微型货车那是走量的,是机械厂发展壮大的利器,而手工汽车却是机械厂的门面,展现的是机械厂的技术实力,是机械厂往上升的助力器。 杨厂长脸色越来越兴奋,“按照你说的,那这种车会不会有一天能超过红旗和上海汽车?” 陈凡笑道,“如果说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那是不可能的,人家可是亲儿子,机械厂这种后来的可比不上。 可要说质量和档次,除非他们也推出手工车,否则绝对比不上不惜成本、精雕细琢的产品。” 虽然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明白了。 这种车不是造出来卖给普通单位的,而是特供上级领导专用! 机械厂不缺钱,缺的是渠道、政策,如果用这种车开路…… 可是这种事只能做、不能说,要不然就成了搞特殊,是需要严厉批评滴! 杨厂长春风满面,端起酒杯和陈凡碰了一个,闭口不再谈汽车的事,甚至连图纸都没问。 有个能画全套汽车图纸的专家在,还怕没有设计图吗? 实在不行,就用嘎斯和伏尔加那两套,换个壳子不就完了。 接下来,陈凡又和几位领导聊了机械厂产品线的事。 机械厂的产品线实在是太杂了,而且很多都是临时任务。 缺自行车了,商业局就请机械厂生产一批,缺缝纫机了,又请他们生产一批,缺电风扇、缺东缺西,都能找到机械厂头上。 谁让他们设备最全、人才最多呢? 面对这种情况,陈凡酒兴上头,也是一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你们是坐在金山上啃窝窝头啊,这么好的条件,尽给商业局当牛马了。 电风扇、自行车、缝纫机是很稀罕的东西吗?有没有听说过电饭煲?” 所有人齐齐摇头。 陈凡左手做了个插插头的动作,右手手指往下按了一下,“电饭煲,就是煮饭的小锅,只要通上电,按一下,等着饭熟就行了,都不用管。” 他端起饭碗打了个手势,“全国有多少城市、又有多少城市家庭?要是每家每户都能买一只电饭煲,你们自己算算那是多少钱。” 杨厂长还在思考怎么用电煮饭,旁边的赵主席就对着陈凡问道,“那么哪里有电饭煲卖呢?” 若是真的插上电就等饭熟,别的什么都不用管,那倒是挺方便的。 就是这玩意儿好像没听说过啊? 虽说我国60年代就进口了电饭煲,可是数量极少,主要是供给外国专家和特定人群,普通商店很少有卖的。 如果只有一个地方可能有,那就是号称全国货品最全的王府井百货。 可他们都没去过,自然无从得知。 至于他问哪里能买到,倒不是想自己用,而是想买回来仿造。 陈凡看着赵主席,嘿嘿笑道,“这个问题问得好,目前只有首都的王府井百货、友谊商店有得卖,再就是上海的大百货公司可能有。除了这两个地方,就只有广东有。” 妇联钱主任有些好奇,“小陈老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呀?” 其他人也都将目光投向陈凡。 按照他们了解的信息,陈凡应该没有出过云湖啊。 陈凡微微一笑,眼神有些惆怅,“大家都知道,其实除了医生和机械工,我还是一名文学爱好者。” 听到这话,所有人眼里都露出恍然的神色。 陈凡却似乎没有看到,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