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54章 一点奖励
车、或者说微型客车也好,看看市场反应。  如果市场反响很好,你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向专区政府和工业厅申请成立汽车制造厂。  到那个时候,工业厅总不能把机械厂的拳头产品送给江南汽车厂吧!”  这不是国家任务,而是来自下属单位的自发竞争,工业厅再偏心也要有个度,不说大力扶持,起码不会当拦路虎。  杨厂长沉吟两秒,轻轻点了点头,“也行。”  他随即看着陈凡笑道,“那这个车的设计图?”  陈凡微微一笑,“这个车很简单,这些天我已经差不多完成设计。”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其实造车最难的还是发动机,只要有发动机,几乎任何一家机械厂都能生产出汽车来。”  杨厂长等人正要点头,就听见陈凡继续说道,“所以为了以后不被发动机卡脖子,我建议你们连发动机一起自己造。”  “啊?”  杨厂长愣愣地看着他,“我们也能造发动机?”  虽然车间配合陈凡修复了两台伏尔加汽车发动机,可那只是修复,生产的话……,实话实话,他确实有些信心不足。  陈凡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别说小排量发动机,就是大功率发动机,以机械厂的条件,也能一点点的敲出来。唯一的区别就是不能量产而已。”  在忽略法律和专利的情况下,复制发动机最大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个是材料,第二个是工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零件精度和质量。  这两个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壁垒”,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和设备,即便能将发动机全部拆开、测量,也复制不出来。  可那是针对先进的汽车发动机。  陈凡又没打算让机械厂造超跑,自然差不多就行了。  再说了,这个时代的发动机,再先进能先进到哪里去?  以机械厂的条件,还有单位里那十几位八级工,就算弄台最先进的宝马发动机过来,陈凡也有把握复制出来。  可能唯一的缺陷就是合金材料了。  也许是陈凡的信心感染了他们,也许是他们本来就不甘平庸。  于是三下五除二,机械厂造车的第一款产品,就这么定下来了。  众人当即提起酒杯,呼呼啦啦地碰了一圈。  李副厂长放下酒杯,哈出一口长气,脸色颇有些惋惜,“造微货的话,之前小凡画的那两辆车的设计图,就浪费了呀!”  杨厂长也轻轻点头,正准备附和。  这时便听见陈凡说道,“那两张图其实不算什么,只不过是伏尔加和嘎斯的复刻图而已。经过这次拆解造车,我心里已经有了一点想法。”  杨厂长立刻迫不及待地问道,“什么想法?”  陈凡笑了笑,“我知道你们都想造汽车,尤其是想造和红旗、上海牌一样的轿车。我觉得完全可行。”  杨厂长惊讶地看着他,“那伱还建议我们造微型货车?”  陈凡轻轻摇头,“不冲突。微型货车技术含量不高,对发动机等配置的要求也低,甚至用户对产品的期望值也很低,如果能改造出一条生产线,很容易就可以实现量产。  可是轿车不一样,对技术、对设备的要求都更高,以目前机械厂的条件,基本上不可能量产。”  这年头的轿车可不分什么豪华型或经济型,只要是轿车,那都是高档玩意儿。既然是高档货,心理预期当然不一样。  桌上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陈凡。  杨厂长若有所思,“你说不可能实现量产,意思是不是,不量产的话就可以?”  陈凡竖起大拇指,“杨伯伯高见。”  他反手指向屋外,笑道,“就外面那两辆车,怎么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杨伯伯,你觉得,就咱们机械厂的生产条件,把所有零件都造出来,并且达到我要求的标准,大概需要多久可以造出一辆车?”  杨厂长是主管生产的厂长,对制造自然不陌生,更何况后期他几乎每天都在过问这两辆车的改装进度。  此时听到陈凡的话,心里默默盘算了一阵,便说道,“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各个车间分别配合,大概10天内能够打造出全套的汽车零配件。”  他缓缓抬起头,“包括发动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在1977简介 >穿在1977目录 > 第454章 一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