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七日转瞬即逝。 大汉三傻又聚在一起,熟悉的未央宫之内。 刘邦和皇后吕雉坐于堂上,紧紧相依,一副你侬我侬的画面。 堂下韩信自顾自的喝着酒,不理张良二人。 “素王牛。” “素王强。” “不费一兵一卒,破敌人十万大军,阵斩两万,可谓之大胜。” 韩信埋着头继续喝酒,抬起衣袖,捂住面庞,旁人便看不见我尴尬的样子。 依稀记得回来之日,陛下在城门口迎接我的画面。 刚开始: “素王,朕的马呢?” 十息以后: “韩信,乃公的马呢?” “你告诉乃公,乃公的马呢?” 此时,韩信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被刘邦疯狂摇晃,质问。 ———— 【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今天拾柒讲一位奇才——宋太宗,赵光义。】 ———— 北宋,汴梁。 赵匡胤面无表情的看着面前半死不活的弟弟。 “有功有过,朕给你个痛快。” “无功,你就等着去太医院当试验品吧。” 被赵德昭不小心毒哑的赵光义发出了无声的怒吼。 “阿巴,阿巴巴。” “砰。”赵匡胤一脚踹了上去。“娘来没用,父亲复活也救不了你。” “再叽叽喳喳影响朕看天幕,现在就宰了你。” ———— 【他是哥哥的好弟弟。】 【他是侄儿的好叔叔。】 【他是王朝风气的缔造者。】 天幕评论区最不对付的两个人,此刻倒显得有些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李世民:你什么意思? 朱棣:确定是讲大宋? 【赵光义: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所以称呼他赵光义,赵匡义,赵炅都没有什么问题。】 【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第二位皇帝不出意外的话,庙号是太宗无疑。】 【根据华夏王朝太宗继承法案规定——太宗不能是正常继位。】 【你可以是捡漏。】 汉文帝:你该不会是说朕吧? 【你可以杀了太子哥哥。】 李世民:朕弄死你,你信不信? 【你也可以造大侄儿的反。】 朱棣:朕断你香火!!! 【但赵光义不属于以上情况。】 【五代十国,经常出现传弟乃至传义子的情况。】 【天下混战,嫡不嫡长的先放一边,保住家业最重要。】 【皇帝无子或子嗣死绝,传义子,例如郭威传柴荣。】 【皇子年幼,传弟弟。】 【很正常。】 【但赵光义同样也不属于这种情况。】 ———— 北宋,汴梁。 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俩冷冷的看着哑巴赵。 破案了。 既然都不属于,那自然是杀了父皇,又杀了我们兄弟二人。 还能有其他方法吗? 总不能父皇死前,突然想遵守金匮之盟了吧? 这破玩意儿,完全是因为当初我们年幼,国家尚未统一,加上偏爱小儿子的祖母弄出来的东西。 如今国家统一在即,我已经行冠礼,娶妻生子。 谁家有家业,不传给儿子传给弟弟的? 【但我们先不讲他继位,先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赵光义改史了吗?】 ———— 【宋太宗淳化五年,赵光义把自己的宰相大臣们召集在一起,然后语重心长的对大臣们说:太祖赵匡胤的皇帝实录,有太多纰漏,不够详实。 他强烈要求,大臣们重修实录,而且再三强调,一定不能乱写!】 ———— 大明,北京。 朱棣有种不祥的预感,这玩意儿不会又绕到自己头上吧? “不对,怎么越听越熟悉。” 一旁服侍的朱高煦嘀咕道:“爹,直笔,曲笔。” “砰。” “爹,你又踢我!!!”朱高煦满脸怒意,死老头子,我招你惹你了? 朱棣伸手摸着二儿子的额头,有温度,是真人啊,他也知道疼,这不是做梦啊。 “乖乖,你好久研究上史书了,这你都知道?” 朱高煦高高扬起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