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赵光义改史了吗?
子,得意洋洋。 “爹,我将来可是要去蛮夷之地就藩的,不多读点书,怎么治理国家?” “又怎么变夷为夏?做出一番功绩来。” “咱也要让某些胖子看看,我可不止会拿刀砍人。” “孤可是孔夫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朱棣赞赏的拍了拍儿子肩膀以示鼓励,不由的又想到了李老二。 李老二啊李老二,赵光义很明显抄袭你啊,你让房玄龄用直笔,不要用曲笔。 你们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哈哈。”朱棣不由大笑起来,朕记得宋朝的史书把赵光义夸的天上地下绝无仅有,说他堪比你李老二。 原来是这样堪比? ———— 【仅仅这句话,还证明不了什么。】 【万一赵光义是个直肠子呢。】 【人家就是直来直往,没有其他想法。】 【怎么办?】 【嘿,这就不得不感谢某些“有节操”的史官。】 【赵光义重修的太祖实录称为“新录”,之前的则称为“旧录”。】 【陈桥兵变是大宋的龙兴之事。】 【司马光根据旧录记载在《涑水记闻》中记载了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但对他的描述只有“入白太祖”这一件事,也就是说赵光义在整个“陈桥兵变”中,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赵匡胤做了一个汇报,赵光义尽管参与了,但是贡献微乎其微。】 【但在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整个“陈桥兵变”是由赵普和赵光义共同谋划的。】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详细地描述了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并且描述了“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率军回开封时,扣马进谏让士兵回兵营不要抢劫,因此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但要不怎么说人家有节操呢,钱照拿,事照办,但我作为史官,我虽然不能像先辈一样记载:崔杼弑其君。】 【但暗示一下后人还是可以的。】 【李焘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加了一句“《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这么一个注释。 这说明《旧录》的记载是赵匡胤自行约束士兵的,而赵光义及其后代编写的《新录》中记载的是赵光义拦马进谏的,这个注释表明了赵光义在继位之后,对他早年间的历史进行了太多的修改。】 【李焘表示:我是按照官方的意思,采信的是修改之后的皇帝实录。 但是之前的旧的皇帝实录,它是不是这么写的?到底要相信哪一个?懂的都懂。】 北宋,汴梁。 赵光义无声的抗议着。 还有王法吗? 还有法律吗? 拿钱不办事是吧? “呵呵。”三声冷笑接连响起,改史改成你这样的,也真是不多见。 李老二改史尚且可以商榷,或为后人伪造……好吧,不是后人,是大宋干的。 按理来说,造谣别人如此优秀,洗白自己应该更简单吧? 你是怎么搞成这样的? ———— 【接着说回他继位的事。】 【建隆二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 【开封府尹,在文献记载中称之为''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府尹的角色至关重要,通常是未来储君的锻炼场所,开封府尹并非常设官职,且多数情况为储君所属。而且在五代十国到宋朝时,一般默认为是储君之职。】 【所以史学界太多推测金匮之盟大概率是有的。】 【毕竟爱儿子的母亲确实有,逼着要一个儿子立另一个儿子为储君的也有。】 【比如汉朝景帝和梁王的故事。】 【但同样也是这一年,昭宪太后病逝。】 【但赵匡胤仍然没有撤销弟弟的开封府尹,这一年赵德昭才十岁。】 【外有北汉,南汉,后蜀,南唐,辽。】 【内有不服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李重进、李筠。】 【加上赵匡胤长子赵德秀早夭。】 【一不知这赵宋天下究竟能坚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