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骚操作。
—— 北宋,汴梁。 两兄弟没心情计较这些,先送叔叔上路最重要。 ———— 【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孝章皇后宋氏才是实名制的惨。】 【宋氏也偏爱赵德芳,因为赵匡胤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 赵德昭年纪比名义上的母亲还要大,宋后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 【赵光义继位之后,对这个名义上的嫂子也看不顺眼。】 【幸好他没有做出一些海角专属的事情出来。】 【只是不停的折腾她。】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日夜,赵匡胤暴崩,赵光义嗣位为太宗,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 【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东宫。】 【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 然而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 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宾客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直接被判了讪谤之罪,贬官,出知滁州。 宋皇后梓宫迁于普济佛舍,既不与赵匡胤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两年后,至道三年(997年)正月,才将她葬在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仅仅享于别庙。 到了宋神宗时期,她的神主牌才升祔太庙。】 ———— 大明,北京。 “呸,丢太宗的面。”朱棣哼笑一声,满脸不屑。 篡位就篡位,做些掩耳盗铃的事有什么用? 欺负寡嫂,你也就这点出息了? 朕就从来没有欺负过寡嫂。 朕的洪武三十五年不得已而为之,朕的合法性和朱允炆半毛钱关系没有。 赵光义呢?拿着金匮之盟说事,法理来自他哥哥。 可你要做戏就做全套啊。 把侄儿都杀了,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对嫂子好一点,处理好她的身后事,很难吗? 真是惹人发笑,篡位都篡不明白,丢人。 与此同时,大唐时期的李世民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丢人现眼。” “宋朝就只会欺负孤儿寡母了吗?” “太丢人了,朕一辈子都做不出这么丢人的事!” ———— 绝命毒师:皇帝的私德不影响他的功绩。 绝命毒师:李老二,朱老四是明明白白篡位的,赵光义是有金匮之盟的。 绝命毒师:没有确切证据的事情,请不要瞎说。 征北大将军Judy:功绩?赵光义还有功绩? 征北大将军Judy:确实有,把李老二的老家太原挖了。 ———— 大秦,咸阳。 “他们都不读史书的吗?”始皇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礼崩乐坏之时,篡位谋国的事情数不胜数,没见过做的如此粗糙的。 再往后,宋挨着唐,你抄李世民的作业都抄不明白? 都没人能威胁你的地位了,居然不愿意好好安葬寡嫂,这可不是她的事,是你的事啊,史书给你好好记一笔,总比现在强啊。 ———— 【赵光义的这波操作,我没有看懂。】 【但不重要,因为后续看不懂的骚操作更多。】 【历朝历代都有避讳,无可厚非。】 【好一点的比如明朝,老朱家自己造生僻字。】 【大唐因为世、民二字都是常用字,避讳太麻烦了。 所以李世民规定,只要世民二字没有连着用,都可以不用避讳。】 【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因为病、已都是常用字,百姓避讳多有不变,干脆自己给自己改名,刘洵。】 【当然有些王朝麻烦百姓也无可厚非,避讳一下也是小问题,无非书籍记载文字。】 【比如道德经最开始是:道恒道,非恒道。】 【避讳汉文帝刘恒,改为道可道,非常道。】 【影响不大。】 【但赵光义不一样,他是不一样的烟花。】 【本来他叫赵匡义,因为赵匡胤登基,避讳匡字,他和弟弟便一个改光义,一个改光美。】 【他登基,避讳光义无可厚非,也不能过多指责。】 【但他阿弥陀佛的就没见过他这样避讳的。】 【大宋此时无光也无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