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谓“国际观瞻”
出决定。为争取时间掩护南京进行固守作准备,蒋介石在这天以军委会委员长的身份电话指示薛岳:“苏州、常熟、福山之线应固守,非有命令不得撤退。”而薛岳也遵令于18日13时将蒋介石的指示转达给各集团军,并附有固守吴福线的防御计划。
之所以蒋介石要作出固守南京的决定,某种程度上是因此时德国方面正在调停中日双方之间的这场战争,蒋介石试图将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身上。正当淞沪会战如火样燎原的时候,德国政府就已经在中、日两国政府间开始了和谈斡旋。
不过所谓的调停也只是德国政府主要通过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的。由于之前中德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而法西斯德国为进行扩军备战所需的重要战略物资,如矿产类几乎很大比例都是从中国进口,同样国民政府为扩大更新军事力量,也正需要购买德国的军火和获得军事人员的培训,所以双方关系曾经达到了极为亲密的程度。
德国军事顾问团不仅帮助国民政府整理和建立各重要军事机构,而且还负责训练及协助国民政府组建和装备新式军队,如87师、88师、36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些嫡系整理部队便是德国顾问训练的,同时在对红军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采取的“广筑堡垒、铁壁合围”的策略也正是出自德国军事顾问。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德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威胁了德国在远东、甚至是本身在欧洲的利益。事实上德国政府与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战略企图就是利用日本的对苏备战来牵制苏联,因此日本选择进攻中国对于德国来说,等于是影响到了原先德国政府所期望的利用日本来牵制苏联的计划。
因为日本陆海军如果将大批的军力投入在中国战场方面,也必然会减轻对苏联的压力,甚至可能促使中国转向依靠苏联,或者谋求获得美、英、法等国的援助,这对于极力想扩充在欧洲影响力的德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德国政府还担心,中日冲突一旦全面升级,必将发展为全面战争,而这将势必损害德国在华的经济利益。
而由于这个时候,英法等国对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也同样表现了一种暧昧的软弱的立场,甚至7月16日,中国政府向“九国公约”各签字国递交备忘录,通报卢沟桥事变真相,谴责日本“破坏华盛顿九国公约所规定之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指出“倘任其发生,则足以在亚洲及全世界产生重大之后果”的时候,美、英、法等国并没有采取援助或者对日本政府的行为采取干涉,这就意味着中国很有可能会转向北方的苏俄,而这也是德国最不愿看到的。
“卢沟桥事件”升级之后,当德国政府发现日本陆军正从国内动员,调集朝鲜军和关东军,增加中国驻屯军的力量,准备进攻北平、天津,而中国政府也派出刘峙、庞炳勋、孙连仲、万福麟等部北上增援宋哲元第29军,平津战局开始有扩大迹象的时候,德国政府于7月20日指示其驻中、日等国外交官:“本政府对远东冲突保持严格中立……中日之间的战争将使苏联政府得利,它乐于看到日本在其他地方受到牵制并因军事行动受到削弱。”这也就意味着德国政府的态度是在远东冲突中遵守“严格的中立”,而且只是为了德国在远东的利益,希望事变“早日得到解决”。
而也就在同一天,德国外交部政治司长魏泽克还专门致电指示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德国的地位不允许有任何单方面利于日本的表现。”这是因为日本似乎既没有考虑到德国在华的经济利益,也没有考虑到日本的行动会削弱对苏联的压力,反而加强了对与德国有着良好经济关系的中国的压力。
7月28日,当华北战事升级之后,日本政府要求德国停止对华军火出售,并撤出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时候,外交部政治司长魏泽克以不能逼迫蒋介石转向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