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飞渡黄河,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县向北开进,更加远离我之渡河地段。于是,这个哑铃的‘把’更细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斩断这个‘把’,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刘伯承接道:“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敌人的两条腿,我们哩?拦腰砍去!”说着挥臂做了个有力的手势。
邓小平:“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敌人的要害部位。”
刘伯承:“经过一年来的作战,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的总兵力由430万人降至373万人,能用于机动的兵力仅49个旅。胡宗南占领延安,蒋介石说这是新时代的开始,我说这是大战役时代的开始。当然,总的说来蒋介石的军队在兵力、装备上仍占很大优势。但党中央和毛主席洞悉了整个形势,提出了中央突破的战略方针,决定以主力打到国统区,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
在座的纵队干部被刘邓的讲话吸引了,互相交换着赞许的眼色。
邓小平点燃了一支烟,用目光扫了一下会场:“同志们,毛主席的这个战略决策去年打平汉战役之后就有了,那时条件还不成熟。到了今年初,毛主席又准备动这一招棋。这无疑是一步险棋。打扑克我在行,下棋不行。在座有懂棋道的,可以理解毛主席动这一步棋的沉重。”
“今年3月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的态势摆好了。毛主席不再犹豫,指示我们6月1日前休整完毕,10日前渡过黄河,向外线进击。我们根据敌我情况,请示了中央,把渡河推迟到了6月底……”
刘伯承用手扶扶眼镜,接道:“实行战略转移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同志们不要把这次渡河与以往出击陇海路等同看待。渡河之后,我们就要时刻准备实施战略反攻,要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战略后方去!”
邓小平指着地图:“你们看,大别山这个地方,就像孩子穿的‘兜肚’,是长江向南面的一个突出部。我们跃进到大别山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驰骋中原。”
纵队首长们惊讶不已。邓小平接着说:“大别山是敌人的兵库、粮库、财库,也是战略上最敏感的地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进攻陕北、山东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粉碎敌人的重点战略进攻。当然,这样一来,我们的担子就重了。不论在跃进途中,还是到大别山之后,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难……”
邓小平停顿一下,接着说:“这是中央和毛主席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是以中原为基地,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同志们还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现在不打出去,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就都会渐渐消耗殆尽。现在,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用于军费开支。一个战士一年平均要用1,600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装备,野战军、地方军,晋冀鲁豫原有40多万人,长期下去怎么养得起?前几个月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的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都杀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如此下去怎么得了?这不但不能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就连我们的解放区也会不打自垮。”
“蒋介石的战略眼光就在于他希望把战争放在解放区进行,彻底搞垮解放区,以达到他消灭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目的。我们的战略呢?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到他的老窝里去!”
最后,刘伯承对南征行动作了具体部署。野战军决定出动前先在鲁西南打几仗,以减轻南下的负担。
与此同时,蒋介石磨刀霍霍,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妄图把刘邓大军赶回黄河以北,重新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为此,蒋介石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