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1章 东面文章西面作
,后取中间”的作战计划,“两头”的西头,是新保安,东头就是塘沽。中央军委的原定计划,是在西线攻击新保安前后,东线应“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歼灭塘沽之敌,“控制海口于我手中,则全局胜算在望”。

    塘沽,位于天津市东南海河入海口处,不仅是控制天津的沿海前哨,也是北平的海上门户,自明代以来一直成为海防要塞。解放战争时期,塘沽是华北地区国民党军的重要出海通道和海上补给线,一直以重兵把守。此时,由津塘守备区司令、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第87军及独立第95师、第318师、交警第3旅、保安第5团及津塘水上保安队等部,防守塘沽。另有海军第3舰队司令马纪壮率主力舰“重庆号”及其他舰船数十艘在渤海湾巡弋,支援陆军守备,并在必要时担负撤退运输任务。

    平张线上新保安、张家口作战,全歼傅作义系统主力后,平津战役的重心就转移至围歼平、津、塘地区蒋系国民党军部队。12月21日,东北野战军左路大军隔断了津塘联系,并从北、西、南三面形成对塘沽和大沽的包围态势。同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决心“先取塘沽,后攻天津”。随即又决定由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吴富善统一指挥第2、第7、第9纵队共10个师担负歼灭塘沽和大沽之敌。攻击时间预定在27日以后。

    21日,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出:“攻击塘沽的迟早,以我军由大沽或塘沽附近是否可以炮击塘沽海港和完全封锁塘沽来作决定。如果不能完全封锁,该地敌人仍有由海上跑掉的危险(据外国通迅社报道,国民党有一批军舰在塘沽附近),则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速的时间内歼灭塘沽敌人。如果塘沽海港能由炮火完全封锁,敌人无法逃跑,则可从容部署攻击,不必性急,大体上于本月底或下月上旬夺取塘沽即可。”并强调,“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对侯镜如进行劝降。

    此后,第2、第7、第9纵队积极进行攻击塘沽的准备,各纵、师领导人抓紧勘察地形,侦察敌情,拟制作战方案。

    塘沽地形比较复杂,东频渤海,其余3面均为盐碱滩,地形开阔,河网密布,由于海潮起落,冬季不结冰。既不便于展开兵力,又不便于构筑工事,大兵团行动比较困难。

    塘沽被围后,第87军军长段云及3个师长均建议侯镜如下令撤退,侯镜如决定以团为单位分配船只和渡口,预先将笨重物品和重要物资搬上舰船,并将其指挥所设在军舰上,随时准备在海军舰队掩护下撤逃。

    邓华、吴富善等鉴于塘沽地形复杂和守军有一攻即撤之势,于12月25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建议推迟攻击塘沽时间。这时,华北军区参谋长赵尔陆向平津前线司令部报告说:据谍息,平津地区国民党军准备突围。傅作义又在此时紧急召回其在平津前线司令部的谈判代表。

    林彪根据“平津之敌突围象征甚多”的情况判断:在我攻击塘沽时,平津守军有冒险向塘沽突围和增援企图。如我攻击塘沽不能迅速得手(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将陷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于26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推迟攻击塘沽时间。

    同日22时,中央军委复电林彪,指出:“既然平津敌突围象征甚多,目前攻击两沽亦有困难,自应推迟攻击两沽时间,并请考虑将迫近两沽之我军向后撤退,敌人见我不去攻击就不一定会逃跑。若干天后海边封冻,再考虑是否攻击。该敌只有五个师,即使从海上跑掉也不要紧。”

    为防止平、津国民党军冒险突围,中央军委于12月26、27日向林彪等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林彪迅即作出防止平、津国民党军突围的整个计划并电告。中央军委指示的主要内容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天津: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天津: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01章 东面文章西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