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
来,可一点也没有动。他的脑袋此刻摇得令人眼花缭乱。山峰的笑声像是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
山岗这时的神色令人愉快,他对山峰说:‘你可真高兴呵。’随后他回头对妻子说:‘高兴得都有点让我妒嫉了。’妻子没有望着他,她的眼睛正望着那条狗,小狗贪婪地用舌头舔着山峰赤裸的脚底。他发现妻子的神色和狗一样贪婪。接着他又去看看弟媳,弟媳还坐在地上,她已经被山峰古怪的笑声弄糊涂了。她呆呆地望着山峰,她因为莫名其妙都有点神志不清了。“
这种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刻的观念上策略。作者余华声称自己追求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作家眼中的真实”. 为了有别于前一种真实,他在叙述上采取了与之相异的策略,这种简略也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正是借助于这种简略,而不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叙述、评价、合理化,将世界与人性的黑暗的另一面演示出来。叙述上仅仅描写人物的外部动作、简单的感觉与直接的生理反应,而对人物的理性的意识活动付之阙如,正是有意识地将之描写为失去理智的物种,这不但符合小说中那种盲目的仇杀的情节,也符合他对世界与人性的观念。正如评论家指出的:“他仿佛是跳出了这个世界,回过头来冷静地看人们是怎样的活法。就是把人生的一幕揭示出来给你看: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从小涪间的无意伤害,到大人们的相互杀戮,每个人的犯罪似乎都是出于偶然或者本能,就跟游戏相同”16,简略的叙述策略无疑适应于这种意图。
那么,余华所追求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他自己说:“到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真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直接想法。”17中的暴力可以说正是对这“另一部分真实”的象喻:从古老的奴隶的角斗,到现在的拳击、甚至是斗蟋蟀,余华都从中看到了“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18. 小说的结尾,山岗身上的大多数器官被移植都没有成功,生殖器官的移植却成功了,死者的生命种子仍然极其荒诞地延续下去,象征着混乱与暴力仍然会绵延不绝。的形式是造作的,或者用余华的话说,是“虚伪的形式”,然而借助于这种“虚伪的形式”19,余华对他发现的这种“另一部分真实”作了成功的表现。也许因为他为世界制造图象模型的艺术理想太过强烈,他这一时期的思维方式在中“已经成熟和固定下来”,趋于定型化。定型意味着死亡,这逼迫他以后的创作发生新的变化。
注释:1 形式主义:通常的理解指热衷于玩弄写作技巧而缺乏经验与观念的支撑的文学倾向。
2 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3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20世纪的文学理论的一个倾向在于揭示那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是真实党的叙事同样也是高度成规化的,关于现实一切再现都同样是人为的。因此,小说中的所谓“真实”仅仅应该理解为某种特定的叙事手段在读者心里引起的“幻觉”.4马原的叙述圈套:该观点系吴亮提出,请参阅其同名论文,载《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 期。
5 引自格非自序。
6 引自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7 能指所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的符号系统,其中的每一个符号被视为由一个“能指”(一个音响形象或它的书写对应物)和一个“所指”(概念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