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大街上遇知音
徐树铮并没有去接受,他觉得应该显示一下作人的骨气。段祺瑞一见面便赠厚礼,必是把我当成‘打抽风’的平平寒士了。这礼我万万不能收。若收了,人品便完了,段祺瑞会说我鼠目寸光,见钱眼开。想到这,徐树铮站起身来,双手拱起,淡淡一笑,对段祺瑞说:“总办大人的厚爱,学生深表谢意。学生目下处境,是十分窘迫,但是,无功受禄,学生是万万不敢当的。”

    段祺瑞忙说:“聊表敬佩而已,绝无他意。秀才切不可多虑。”大人若专为此事让学生到府上来,学生便告辞了。”说罢,起身要走。

    段祺瑞一见徐树铮如此清高而又豪爽,尤加敬佩,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便急忙拉住,说:“徐秀才,段某此为,自然并非单单出于怜悯,实在是还有要事相商。秀才这样坚辞,我也只好敛口了。徐树铮虽然年轻气盛,举止非凡,却是为进而退。一见段祺瑞来真格的,要逐客了,忙顺水推舟说:“承蒙大人厚爱,恭敬不如从命。大人厚礼学生就收下了。至于说与学生‘相商,要事,实在不敢当。大人若有见教。学生愿洗耳恭听。

    段祺瑞笑了。“这才叫开诚布公。坐下,坐下,咱们好好谈谈。,,二人同坐,侍从重新换上茶,他们重又畅谈起来——

    徐树铮对国事的见解,竞与段祺瑞不谋而合。这样的事,在军政界人士中,并不算稀奇;而今,段祺瑞面对的却是一位不出乡里的青年学子,这就不一般了。段祺瑞是个有些城府的人物,他最欣赏历史上的诸葛亮,欣赏他“不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超人天才。徐树铮何止“知三分天下,”而是对国事了如指掌,见地也超乎常人,以致使这位性格傲慢、比自己大l5岁的武备学堂总办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竟以求教的口吻问徐树铮:“据秀才所见,吾人应当如何治理国家,才能使国家兴旺而久安呢!”

    段祺瑞所问,正是早时徐树铮上袁世凯的《国事条陈》上所论的事,朱道员不欣赏,那是朱道员胸无大志、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现在,段祺瑞欣赏他了,能心平气和的对面畅谈了,说明段祺瑞有眼力,是个办大事的人。于是,便不紧不缓、有条不乱地把《国事条陈》重述下去。谈到兴奋处,徐树铮竞有些儿情不自禁,竞大着嗓门说:“……国事之败,败于兵将之庸蹇,欲整顿济时,舍经武再无急务!”

    段祺瑞是武备学堂出身,又在德国受过军训,对武力早已迷信得五体投地,何况他正办着武备学堂。徐树铮所言,句句触动段的神经。段祺瑞有点失态了。他解开了胸前的扭扣,又松散了脑后的辫子,卷卷袖子,亲自为徐树铮添了茶,这才说:“听了秀才一席话,胜读孔孟十年书!秀才所见,段某极表赞成,所言诸事,无不切中国情。看来,秀才对于治国安邦,已是胸有成竹了。”

    徐树铮谦虚着说:“学生孤陋寡闻,信口乱说而已。还望总办大人见谅!”

    不,不是信新,而是至理,是名言。”段祺瑞把身子朝徐树铮探过去,又问:“敢问秀才,愿就事否?”

    徐树铮北上济南,就是为谋事。见段如此问,真想扑身跪谢。可是,他却又是为进而退,只不动声色地说:“事值得就,则就。”

    好!段祺瑞站起身来。“我就喜欢这样不卑不亢的性格!请秀才在我这里暂住,日后觉得事情可就,便就;不可就,则请自便。如何?”

    徐树铮这才点头应允。

    ——徐树铮投到段祺瑞门下了,段祺瑞如虎添翼!

    段祺瑞手下有了徐树铮,在沧海横流,风云四起的中国,推波助澜,祸上加灾,干戈大作,撕杀不止,弄得20年中国无宁日,人心惶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袁世凯在山东,着力抓地方政权,军队便交给了段祺瑞。并且对他说:“芝泉啊!’’他已经是他的女婿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简介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目录 > 第六章 大街上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