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几次。每次感冒,都要发高烧,咳嗽不止。
一年冬天,接未归又感冒了。接连几天高烧,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母亲背着接未归,摸索着在林子里走了一夜。天亮时,二人才来到乡里卫生院。
医生说:“这孩子体质太弱,抵抗力太差了。你们当父母的,应该给他增加营养,否则,孩子早晚会抗不过去。”
母亲自言自语道:“家里经常揭不开锅,连肚子都填不饱,去哪里找营养……”
身体极度虚弱的接未归,一阵咳嗽后,竟然休克了过去。
医生赶紧抢救。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接未归终于苏醒了过来。
医生叹了口气,同情地说:“大妹子,看样子,你日子过得挺紧巴。西药太贵了,中药便宜点,你就先拿几副中药,回家赶紧给孩子吃,也许会有效的。”
几天后,从医生那里拿回家的几副中药吃完了。可是,接未归的高烧仍然没有退,咳嗽也越来越厉害了。
母亲又背起接未归,翻山越岭,又跋涉到了乡医院。
医生认真检查后,长叹了一口气,说:“就是营养不良,造成体质太弱,影响到抵抗力。我是没有办法了,你赶紧抱孩子到县医院吧。去晚了,这孩子的命可保不住了。”
母亲问,去县医院给孩子治病要花多少钱?医生说:“怎么也得三百五百的。”
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医生面前,哭着哀求道:“大夫,我求求你了,想办法治治我儿子吧。县医院我去不了,我们的全部家产,也不值那么多钱啊!”
好心的医生被母亲的话感动了。他扶起母亲,自己掏腰包,给接未归挂了一瓶点滴。
一瓶点滴打完了。这时,外面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雪。
医生说:“大妹子,这点药,能给孩子补充点体力顶一阵子。可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孩子体质太差了,这样下去,熬不过冬天……”
医生和母亲以为接未归睡着了,在小声地交谈着。可是,特别敏感的接未归,把医生和母亲的对话一句不漏地全听到了。
回到家里,母亲把接未归放在炕头。她开始用土办法给儿子降温,并且用一些自己在山上采回来的草药为儿子熏蒸。村里的大婶大妈都来了,忙里忙外地帮助母亲。
一位大叔顶着大雪进山,打回一只野鸡,送来给接未归炖汤喝。
邻家的一位大婶抱着枫妹啜泣不止,说:“枫姑,你的日子太苦了,为什么不再找个男人?家再破,日子再难,有个男人的肩膀扛着,你就轻松多了!”
母亲也哭了,但却摇了摇头。
这天深夜里,接未归隐隐约约地听到从院里传来锯木头的声音。紧接着,是刨木板、钉钉子的声音……
“妈妈,外面是……什么声音?”接未归有气无力地问。
“什么声音也没有,我儿睡觉,天亮了,病就好了,妈给你做好多好吃的东西。”妈妈握着接未归的手,哄着他。
“不……妈妈……我听他们……”
“你听到什么?”
“他们……他们的话里,提到……棺材……”
“没有没有,我儿发烧烧糊涂了,咱不提棺材。”
“妈妈,我不想死,我不想死,我……我还没……还没见过爸爸……我要等他……等他回来。小朋友告诉过我,要我做一支柳笛……春天的时候,在最高的山顶一吹柳笛,远方的爸爸就会听到,就知道我们在等他,他就会骑着大马回来的……”
“当大官,骑大马……”这是山里人常念叨的话。在他们的想象中,能够骑大马的人,都是大官。
母亲步履踉跄地冲出屋子。
院子里响起了抛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