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向南问道。
“你连这个都不能确定?”
李向南摇了摇头。
“他俩肯定是一路的,而且,他们肯定是只订了婚还没结婚的关系。”
“这能看出来?”李向南惊讶道。
“不信你去问问。”
李向南点点头和那个后生走到了并肩,问道:“你是哪个村的?”
“孙堡的。”后生答道。
“去县城?干啥?”
后生脸红了,支吾了一下,回头朝那个女子瞥了一眼,“去照个相。”
“照相?”
“刚订了婚。”
李向南不禁为小莉的判断力惊叹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又和小莉走到一起时,问道。
“我也说不上来,就是一眼看去的感觉。”
“这可是艺术家的天赋。”李向南说,“来,我也考考你,你看看这换豆腐的,能看出什么?”他们路过的这家门前台阶下,正停着一副豆腐挑子,拿毛巾擦汗的老汉正和站在门口打听价钱的主妇对答。
“拿什么换哪?”
“黄豆黑豆都行,一斤换一斤半。”
“要小米、玉米吗?”
“不要。”
“拿钱买呢?”
“两毛六一斤。”
“拿粮票换行不?”
“行,两斤粮票换一斤。”
“你等着。”女人转身进门了。
“一看,这卖豆腐老头就是个光棍汉。”小莉说道,“那位大嫂肯定儿女都大了,不在身边。”
“你能看出这些来?”李向南又惊讶了,“好,这些先不说,你从他们刚才的对话中能知道什么有关农业生产和经济方面的情况吗?”
“你问这?”小莉费解地看着李向南,摇了摇头,“不知道。”
“我告诉你好吗?”
小莉点点头。
“第一,现在粮食集市上,黄豆黑豆卖三角九、四角钱一斤,对吗?”
小莉转着脑子核算了一下,一斤豆子换一斤半豆腐,一斤豆腐卖两角六,“对。”她点了一下头。
“第二,这老头家不缺口粮。他村里其他人家也不富余豆子。”
“嗯……是。”
“所以这老头不是山上的,是这川地的。”
“这一眼能看出来。”
“第三,现在粮票在有些场合也起着钞票的流通作用,合一角三一斤。第四,这一点结合上咱们县城镇居民粮食供应的比例和牌价--这供应比例和牌价你知道吧?”
“知道。”
“这结合着就能推算出,现在古陵粮食集市上,麦子三角八一斤,玉米一角四一斤,高粱一角三一斤,小米三角钱一斤。”
“你是不是打听过?”
“不,我这是算出来的。”
“怎么算?”
“这个算法稍有些复杂,有时间我给你细讲。”
“那我去集市上核对一下。”
“不用,你问问这卖豆腐老头,他肯定知道。”
小莉走到卖豆腐的老汉面前,问道:“大爷,您是哪个村的?”
“我宋庄的。”
“大爷,这会儿去集上称点麦子、小米、玉米,您知道价吗?”
“麦子,三毛八,好点的三毛九,差点的三毛六七。玉米一毛四,小米是三毛。你们这是打外地刚来的?”
“是。”李向南也走上来,他掏出烟递给老汉一支,老汉慌不迭地推让着,连连谢着接过来,李向南给他点着了火。
“大爷,您家几口人啊?”李向南和气地问。
“我是一个人吃了全家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