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知觉心理学家 -2
对航空人员的研究加以仔细考虑后,吉布森慢慢慢抛弃了纹理阶度,把观察者通过环境的移动强调为深度知觉的关键。不管移动有多大或者多小,它都会给视觉排列带来变化——从环境来到眼睛里面的光线有结构的模式——比如在下幅图中:
视觉排列富含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到的信息,它会随着观察者的移动而变得无限丰富。哪怕是头部最小的变化都会改变这种排列,它会使看见的物体的样子发生变化,得出这种或者那种光学流动。吉布森慢慢相信,有足够的,远远超出足够的信息在视觉排列里面,还有流动,可以直接传递深度和距离,根本不需要心理计算或者根据提示推算。
下面就是吉布森在他总括性的“直接知觉”、“生态学”理论中解释的深度知觉。可惜的是,吉布森这个局外人和怪杰,这个按他的一位心理学家同事的说法是“极端固执和毫不让步的”人决意非得把洗澡水和婴儿一同泼出去。因为,有可能承认神经和认知深度知觉观正确地解释了一个现象不同的方面的问题,而吉本森的观点是对这两者的补充。可是,对吉布森·J·詹姆斯来说,这就是不可能。
“视知觉,”贝拉·朱莱茨最近说,“所处的状态与物理学在伽俐略之前,或者生物化学在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之前一样。”他可能对自己有些苛刻,不过,两种主要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吉布森的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并列在一起的话,那就有三种——都只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某些方面,还没有一种综合性的视知觉理论。这可能意味着,某种大型的组织性概念尚没有发现出来,或者说,视知觉是如此复杂,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它所有的方面,不同的方法解释各个不同的复杂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过一些不同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做一个收尾的工作,把他们对视知觉的解释在总体上做一个全面的勾勒。
神经元理论:这种方法回答的问题,是19世纪的生理学家们一直很着迷的:感觉神经虽然在结构上都是一样的,它是怎样把不同的感觉传递到大脑里面去的呢?
这个以详尽的细节作出的答案是,神经脉冲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反过来,对某些刺激有反应的接受器把它们的信号分开发送到纹状体,即视皮层的主要区域。胡贝尔和他目前的同事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威塞尔与胡贝尔合作20年后另分一支了,他现在是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最近显示,由外形、移动、深度和色彩生成的脉冲经由不同的平行通道到达皮层,并稍后在那里形成一个整体。(色彩是一个研究得很多的课题,它只是本书焦点外围的部分,因此加以忽略。)
主视觉皮层只覆盖约15平方厘米的面积,但其内部的建筑却是极为复杂的。好几十年来的神经生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这个结构及其内部的线路原理。他们得知,进入里面来的信息首先进入“简单”细胞,在这里被谐调起来,以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些细胞把他们的脉冲通过极复杂的线路原理送入“复杂”细胞,这些复杂的线路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复杂细胞开始整合单个的脉冲,并把来自两眼的信息混合起来。结果是,视网膜图象被以“地图”形式作为复杂神经元的集体激发而送入视皮层,可是,这些激发的模式并不像视网膜上的图象,也不像眼睛之外的场景。按胡贝尔和威塞尔的话说:
视觉场景在投射到视皮层里面去的时候,实际上什么样子呢?假设一个动物盯着某个点,而视野中惟一的物体就是在这条直线稍上和偏左的地方,动物的目光就盯着这个点。如果每一活跃的细胞都会被点燃,再如果一个人可以站在皮层之上然后朝下看,这个图案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使这个问题更有趣,假设这个图案只由一只眼看着……这个图案却原来不是一条直线,而只是一组有规则地分布开的串。